开展“美术&8226;语文”综合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
教育要改革,要创新,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与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把培养创造性思维变成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开展“美术&8226;语文”综合活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即是通过学生绘画和作文的综合活动练习,运用想像、观察、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主题词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原则 观察 想像
一、前言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之所在。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将主要是国民的素质,他们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关系到我们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能否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积极提倡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一个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各种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往往未能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只有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现实。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缺乏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现行的传统教材的设置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生理学认为儿童两岁后大脑才开始慢慢发育,到六岁左脑定型前,语言中枢尚未成熟。但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两岁多孩子却能跟成人学讲故事,学唱歌曲,甚至顶嘴吵架,语言掌握使用进步非常快,可是入学以后,语言掌握的速度却相对慢了,直至出现写句写话困难,到了中高段,无话可述,无材可写,不会想像,不会观察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过程的进行,课堂的完整,不管学生的语言情况如何,只要有学生说出教师等待的“答案”,课堂教学就按步进行,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众不同的语言,不能及时表达,常被纳入教师设计的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中,师生都在事先划定的圈子里对话,难以涉及其他方面,堵塞了多元发展的道路,这也就造成了语言的匮乏。
如果能运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和活动特点,以形象思维(如美术)为基础,学习抽象思维(语言)的表述,把这两类不同类型而又相辅相成的信息加控制系统统一调配,那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践原则
为在实践操作中能探究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最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遵循下列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生做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整个实践过程、方法、活动设计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千方百计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全程的参与教学过程。
2、整体性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作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该原则也表现在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的整体性,教与学的统一性。
3、合作性原则
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人,学会合作。在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尊重个性原则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的心态去善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5、实践性原则
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要发展语言,也要培养绘画技能,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6、评价性原则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多进行一些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欲望,使学生的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心态。
四、具体操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以语言、概念、数字等抽象的符号作为思维材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按顺序进行线性思维;形象思维则是以表象和形象材料作为思维对象,通过联想、类比,想像进行直觉的整体思维。
从儿童到成人,从艺术到科学技术,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人们科学研究,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科学的观察做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的观察获得以经验(表象)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
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要从培养儿童对观察的兴趣和深入细致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用图像表达出来。
1、多方位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美术教学中,不是从临摹开始,而是从观察开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从各个角度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材料、静态、动态等特点,在头脑中建立和丰富表象。如教学《设计手套》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了各种手套,有巴掌式的,五指分开的,指尖露出的,有花色的,有小动物图案的,有白色,红色,黄色等单种颜色的,有布做的,毛线织的,皮制的,教师让同学挑自己最喜欢的手套戴上,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双手套?把理由讲给同桌听,通过广泛的参与,学生们充分感知了手套,建立起丰富的表象,绘画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利用观察日记。
儿童绘画日记就是儿童用语言文字配合图画,记录一天生活中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绘画日记,可以丰富表象积累,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随着对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并非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它涉及培养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学生要想得到这种能力,就有必要借助语言,使关闭的心灵敞开,再把越来越多的东西置入语言。虽然语言现在或将来都不能取代视觉,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视觉感受,促进视觉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绘画日记”是语言文字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对表象动口(形象思维)
客观事物---→感知(观察)—--→表象
转化为语言(两种思维)
|←—------—感知—---------→|←----------两种思维---------→
----→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形成—--→美术作品
“绘画日记”
--—→写作技能的训练与形成——→文字叙述
|←————————--———两种表达—-------————————→|
绘画日记不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和表象积累,并且还学会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来表达思维。
(二)想像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力。想像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像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想像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像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再造想像在各科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阅读文艺作品,要能把文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等一幅幅生动画面想像出来。静止的画面表现的是瞬间的情境,我们就让学生猜想这幅画面以前和以后都发生了哪些事?把画面所描绘的内容想得更具体一些。
在综合活动课上,教师通过“感知─→想像─→分析─→巩固”等基本环节,根据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后,先启发学生开展想像,使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清晰的再像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理解课文内涵、写作方法等,最后进行练习与巩固。为再造想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像的某一个片断描绘成图。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再次引导学生想像。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忠于现实的一面,也要培养学生敢于想像,敢于幻想的一面。要给学生留下想像的天地,让他们在这可贵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自由翱翔。
在教《海底世界》(美术)时,先问学生:“谁见过大海?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对大海的感知经验介绍给大家。然后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海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感到好奇了。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海底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②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状组合成的?学生回答:有圆形的,一半圆形的,椭圆形的,还有扇形的等。③我们都没有到过海底,你们闭上眼睛想想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一分钟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纷纷把自己想像中的海底世界兴高采烈地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海底紫色的,有的说海底是五彩缤纷,有色彩斑斓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动物。还有的说:我还听到海底的动物正在开会呢。好!现在就把你“看到”的海底世界写下来,画出来。
在美术课上,教师把绘画要求讲解完以后,让学生画,画好的作品教师把学生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说,以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如:画《我的房间》,学生把自己的房间用水彩笔描绘出来以后,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你的房间里有哪些东西?你能用上方位词来说一说吗?什么地方有什么?这样教师逐步引导,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学生广阔的想像天地。
想像作文的关键是获得丰富的形象材料。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丰富的形象材料,就要特别重视对想像的引发。想像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点燃思维火花,使各种表象相互沟通,相互结合,从而创造出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