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常用范文 > 学习材料 > 正文

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11/8

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农民经济组织 农庄经济 制度供给
农民组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根本上讲,农民组织是农民为增进自身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它包含同时并存的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性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农会是世界上最有组织性和革命性的农民政治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现阶段在加入wto,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新历史条件下,农民组织的经济性质则凸显重要.
一. 我国农民组织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民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道路则是崎岖不平,受宏观政治环境影响颇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1)1949年--1958年农业合作社阶段:从土地改革开始到农业合作化结束,农民组织从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组织单位逐步过渡到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直至高级合作社,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呈现出合作社经济对农户经济的替代过程。农民合作社顺应历史潮流,以自愿进出,民主管理为组织原则,农民无一例外地加入进来,政府制度供给在生产上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产品购销上构建了供销合作社,在资金融通上有构建信用合作社,农民自发的组织意愿在政府制度供给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合作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1958年--1978年人民公社阶段: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将农民高度组织起来,使广大农民由若干个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推进到了人民公社的高级组织阶段,形成了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政社合一的组织体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公社政权的三级组织结构同时兼备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功能,实现了党政军民一体化。然而,人民公社的政治性功能显然压制了经济性功能,单一地强调共同的集体利益的同时也限制了农民自发的个人利益追求,高度组织化的农民利益共同体内部缺乏激励机制,造成组织内部交易成本高,从而大大地削弱了组织规模和资金调动能力方面的优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个农业发展速度并不高。
(3)1978年-1984年农民组织自发创新变革的过渡阶段:从小岗村的包干到户的高政治风险的尝试为开端,广大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纷纷脱离大集体的束缚,改变生产队的统一经营,转向包干到户的家庭经营,恢复农户微观经济组织的主导地位,到1984年人民公社正式解体,政府制度供给最终顺应农民自发创新力量,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家庭经营和集体经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比较而言,人民公社无疑是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农民组织.然而,超前的高级组织形式并没有与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依赖于纯粹的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的组织原则,也没有很好地反映农民追求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意愿,所以说从人民公社到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双层经营的组织形式转变不是逻辑的选择而是现实的回归 ,是 农民教育了党中央(参见万里在四川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正是农民的自发创新造就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罕见的持续六年的辉煌。
(4) 1985年至今的社区合作性经济组织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家庭经营和集体经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式确立下来,农村土地制度得以稳固,在党中央的文件里也明确地规定以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然而人民公社的瓦解客观上降低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随后的发展年份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身的制度周期和政策边际效用递减效应,体制优越性不再明显.制度执行偏重于家庭分散经营层次,而忽视了集体统一经营层面,双层机制中的统分结合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在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甚至形同虚设,服务功能和调控功能衰退,而农村土地过分分散化经营又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率低下越来越不能适应整个宏观经济的协调运行,十多年来农业产量增长一直都比较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甚至出现萧条.
制度上的缺陷和改革的深入为新型的农民自发组织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技术专业协会(西瓜协会、棉花协会、柑橘协会等)发展甚为红火,民营农庄、股份制农场等各种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农民自发组织弥补双层经营体制只有家庭经营这个单层的缺陷,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缓解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的趋势,减少分散农户同其他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逐步使农民组织的规模不在只是局限于村级社区以内,成为共同维护农民阶层利益的组织力量之一.
二. 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现状调查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罗必良1999):(1)政府主导型: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甚至政府主导控制特点。主要是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集体农庄和民营农庄经济组织.(2)市场主导型:主要从事产品和服务的买卖交易。这类典型的组织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等,包括公司(协会、企业)+农户的组织形式和农民自发经济组织:前者是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或者以生产企业为龙头组建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后者主要是各种专业技术协会。(3)企业主导型:带有明显的企业特征的农村股份合作组织,它是农民和投资者按协议或章程,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企业法人或经济实体。这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农村中比较多见。
为更清楚地把握我国农民组织创新的现状,笔者参加到农村社会问题调查五人小组中对湖北、湖南八县(区)15个村展开了一次广泛的调研,调查中见识到现实中为数不多的农庄经济组织和专业化生产协会等农民经济组织的创新形式。
1.政府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的创新
社区合作性经济组织最早出现在1984年的中央文件中,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式的政府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它脱胎于计划经济,带有明显的政府直接干预色彩,一直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据统计,1999年底,全国范围内设置的乡镇一级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就有37000个。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新的出路, 湖北安陆市的农庄经济组织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安陆市农庄经济组织的雏形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主要以集体开发的水面和山场为主. 近年来,随着经营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布局的升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推进,为农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乡镇政府适应新的形势, 在农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农庄经济形式.当前安陆农庄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据调查统计,全市各类农庄达1583个经营总面积7.55万亩,其中,20-100亩面积的1534个,经营面积5.12万亩;100-500亩面积的38个,经营面积共1.2万亩;500-1000亩面积的8个,经营面积共5900亩;1000亩以上的3个,经营面积共6400亩.共吸纳社会资金2216万元,从业人员5040人,年销售收入15650万元,年实现利润1929万元.
根据土地来源和经营形式的不同,安陆农庄经济出现四种具体类型:(1)家庭农庄.又称种田大户,由村委会代理行使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职能,集中部分农户责任田或四荒地,边远田块发包给本地或外地农户.(2)股份制农庄.由多个投资主体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共同投资投劳按照个人出资计算股份,实行股份合作经营.2月建成的烟店镇大凹山300亩高效林果庄园就是采用股份经营,租赁承包的方式,由安陆城关人王义勇,王义刚及一名卫生局干部共同募集股金30万元,种植大雪枣和沾花冬枣.(3)厂办农庄.即由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与管理优势,参与经办的农庄.木梓乡黄鹤冲茶场面积2500亩,因管理不善一直效益低下,1999年,乡政府组织力量,将茶场整体租赁给安陆市禾丰实业公司,租赁期限18年,并成立安陆市黄鹤冲名茶开发公司.该公司迅速投入资金,扩建厂房,更新机制,大力进行技术改造.使茶场焕发生机.茶场同时吸收周围100余户茶农开发茶园,户均增收3000余元.(4)站办农庄.由乡镇站(所)直接承包经营一定面积土地,建成自我创收种植基地.这种农庄融经营,服务,示范三项内容于一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办的比较成功的站办农庄在安陆比比皆是,如孛畈镇林业站承包经营的绝谷冲1000亩甜柿基地,赵棚镇农机站承包经营的团山3000亩立体种植基地.
安陆农庄经济既有集体农庄形式又有民营农庄的形式,它们都是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创新. 在对传统的农民组织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他们顺应农民自发组织创新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网络体系,基础设施,专业技术和社会动员能力等传统优势,采取形式多样化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思路,加强政府扶持,强调配套服务,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成绩,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
农庄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部分干部群众在思想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大地主和贫雇农的意识、扩大土地集中程度存在一定障碍;政策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基层对发展农庄还处于自发状态,政策服务不够到位;有些地方乡村土地发包主体地位不够清晰, 承包合同不够规范,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监督机制,甚至出现皮包农庄主有损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现象等。农民经济组织的创新形式还需要在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再创新和完善。
2. 市场(企业)主导型农民经济组织的萌芽
市场主导型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企业主导型的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型的农民组织,是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农业生产专业化合作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据统计,到底,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到10.01万个,会员755.68万户.它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提高对外的竞争力,降低不确定性与交易费用,为组织会员提供服务,目的是增进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发展农业合作经济。这样的农民组织形式和市场经济有着紧密相联,它帮助农民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
农民经济组织创新的调查与思考》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