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发展是创造的艺术
xx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自2013年9月启动至今,转瞬已近一年。一年来,我有幸到过巧家金塘、蒙姑、中寨、包谷垴、茂租、崇溪、炉房七所乡校,在访谈、交流、学习、观摩、指导中共探学校内涵发展;有幸参与历次由上海方略组织到昭鲁巧片区的专家入校指导;有幸与先后到过我校的昭通北闸中学、镇雄以勒中学等十多个学校交流探讨;有幸参与我县全县中层教学大赛并获语文组冠军;有幸到省市到上海理论培训。在理论学习、交流探讨、入校指导、工作实践中,对学校内涵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并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观念:学校内涵发展是一门艺术
昭通市教育局局长xx曾说:把工作当作业来做,很难把事做好,那是痛苦的事;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视为一门艺术来做,才能把事做好,那是快乐的事。
网络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有人问三个砌墙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的回答是“砌砖”;第二个工人的回答是“赚工资”;第三个工人的回答是“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或许我们没想过要做一名建筑师,但我们老师一定想过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校长一定想过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更需要发展内涵,学校内涵发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就校长而言,学校内涵发展是管理的艺术。为内涵发展:校长不得平庸,不能平庸,更要不甘平庸;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成绩优良,校园环境改善,安全工作到位,只能算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形态;价值导向,文化引领,规范落实,制度完善,注重细节,形成特色,最终铸就品牌,才能体现管理的艺术。
就教师而言,学校内涵发展是教学的艺术。为内涵发展:教师不能只做讲师,更是经师人师、导师或教练;以德育为首,先育人后教学,这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学生终身发展考虑,让学生会做人、能做事、勤思考、善创造、会表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这才是老师应该追求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的艺术。
就学生而言,学校内涵发展是合作探究、展示生成、激发潜力的艺术。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成才,在探究学习中生成,在展示评价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是知识的超市,学习是生命的狂欢,这是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的艺术。
俗话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当思维把工作把内涵发展定位为一种创造一种艺术追求时,我们每一个校长、老师都已经行走在“成为一个有名的建筑师”的路上。
思维: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创造
学校内涵发展是自主、能动、动态的创造发展,可借鉴他山经验却不宜照搬,可有模式却不能模式化。
如导学案——有乡校老师提出,能否在全县以巧家三中为样板,让三中老师制作出导学案成品,在全县推广。
我的看法:导学案的价值不在于导学案本身,就优质学案而言,全国可供借鉴的较多,但其实用性却因校因班因师因生而异,即便是在巧家三中内部,同级部同科目,同一个老师备的导学案在不同班级的使用效果是有差异的;导学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备”,“备”的过程让教师由备教案向备学案上转变,由备教师如何教向备学生如何学转变,由备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向如何组织学生学习转变。由此,更提倡所有老师主动参与,在校内可以教研组的形式做到相对统一,在具体课堂中做到灵活、能动、创造使用。
如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名校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不是专家提出的才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模式,什么才是最好的?
我的看法:在基本模式“激情导入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生成
检测达标”的框架下,切合校情,适合老师,适合学生,适宜学校发展现状,让师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由此,我认同所挂钩学校结合校情能动提出的模式,如金塘乡中心校相对昌乐二中“271模式”提出的“352模式”;蒙姑中心学校“15+20+5模式”;
崇溪中学“两案四环七步”模式,两案为导学案和检测案;中寨中心学校“10+20+10+5模式”;炉房中心学校 “三段九步”模式,三段为课前、课中、课后。
如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秧田式变围坐式有无必要?小组建设中应注意些什么?
我的看法:如巧家三中100多人的大班级,变围坐式显然不现实,但凡班级人数不多,有条件的班级有必要由秧田式变围坐式。小组围坐可以迫使老师改变高高在上站讲台的传统方式,主动走到学生当中,更有利于师生交流;可以迫使教师少讲,因为学生围坐更利于合作交流而不利于师讲生听;可以促进学生互动,加强团队合作等。小组建设个人驱向于4到6人一组;有小组名、铭、目标或口号、组长组员名,最好有组牌置放于小组中间;小组人员最好是组内同质,且各组员各有所长,每个组员担任一个学科科代表,这样可让每个组员受到锻炼,各学科教师上课时,自有科代表组织讨论,提高效率。
如学校文化——纵观各校,办学思想、“三风一训”都有所体现,但外在的“三风一训”更多成一种口号,难以内化形成入口入脑入心入行的学校文化。
我的看法:“三风一训”作为办学思想的外显,难以内化为行动为文化的本质原因是缺“神”。神,是精神,是浩然之气,是积极的状态,是饱满的热情,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将师生引导入一种阳光、积极、乐观、自信,充满活力充满斗志充满激情的状态,才可能将办学思想内化为自身需求,从而形成文化。由此,学校应找到形成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例如,金塘乡中心学校有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师生酷爱运动崇尚健体,是否可用健体文化为“神”,引领师生展现活力和朝气,形成凝聚力,进入积极状态;蒙姑中心校有两个优势,一是解放初期是地方游击队根据地,一是全校有百年老树环绕,书院味道十足,是否可从红色革命或书院文化作手,以此为“神”引导师生发扬革命精神、形成读书氛围,弘扬书香文化;中寨中心学校学生生在大山腹地,自身淳朴善良,是否可从山里人难得的朴质入手,以此为“神”引导师生坚守一份本真,将山里人的朴素、善良、勤劳、坚韧激发出来,形成校园风气和文化;崇溪中学地处大山之颠,穷尽视野让人无限遐想,那种与天相接,壁立千仞无欲而刚的气势油然而生,是否可借此为“神”,引领师生以大山的情怀,激发大山文化,弘扬大山精神;炉房中心学校得天独厚,地处巧家明珠炉房水库之畔,水孕万物而不争的谦逊,有容乃大的博大,滴水穿石的坚韧,是否可借此为“神”,让师生借水之灵铸就人之灵,以博大的情怀成不凡的人生。
行动:学校内涵发展需要落实
在学校发展的“三个课程”建设中,国家课程建设的落脚点集中体现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有观念,有创造,最终还落实于行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该如何推行?
观点一:引导教师以生为本,摒弃功利,看清“要我学”的本质。
“要我学”弊端种种:学生怕学厌学累学的主要原因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强迫一个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一定也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明天什么也干不成,说不定还得躺在医院中去。在现行班级授课制与考试评价机制的双重作用力下,教师往往一刀切,要求全班学生达到某一标准,如:写多少字作文,背多少单词,记几条定律,完成多少作业等。如此一来,学生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为功利而读书,学习过程中难免抄袭、死记、机械,最终麻木如机器,进而厌学、逃学;老师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放学留学生让其完成作业,争分夺秒给学生讲解,往往却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违背为育人而教书的教育宗旨,干披着师德外衣却醉心于功利教育的事。
观点二:转变教师观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要学”应注重过程:教师应有如魏书生老师般开放的学生学习观,学生只要进步一点点就是进步,就要认可,在教学中重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教师应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养成自主、自律、自愿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集中精力,快乐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尽力参与,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课后,尽可能少有作业,有也要精,且要能给学生以选择,让学生乐于去做,做而有成。
观点三:转变管理观念,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变分数评价为过程与结果双向评价。
学校除了对学生成绩的评估,更加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学校成立课堂评估小组,每天随堂流动听课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学习状态;教师的组织、精导、精练、精拓。对无效的课堂当堂整改;有效不高效的课堂限期整改;高效课堂作充分肯定并全校推广。学校对教师教学过程与实效的关注,势必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真正把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观点四:加强行政推动,强化学校过程管理。
行政推动,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对学校课堂教学实况的督导抽查评估,并加大在学校综合考评中的分量;规划实施或组织各类教研交流活动,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校际交流;在县内抓榜样示范,树标杆立样板,以点带面,辐射推进。
观念:学校内涵发展是一门艺术
思维: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创造
行动:学校内涵发展需要落实
谨以此学校内涵发展个人认识,供在学校内涵发展路上不懈努力的同仁参考。
2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