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产办开展“三个一”学习实践总结
加强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急迫的课题。省委提出的“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立党、立身、立职、立命的根本所在,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我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计划和市委第五学习指导组的安排部署,就我办学习实践“三个一”总结汇报如下:
一、通过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点的实质
(一)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好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就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实践依据来认识和把握。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逐步深化的过程。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同年7月,他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在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有关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分别提出“四位一体”布局、“五个统筹”等新论断,不断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次大会还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第二,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指导方针,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设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如何评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第三,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实践依据,是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基于战后重建的需要,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导致人类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严重后果。上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轰动了世界。随后,联合国几个重要会议相继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制定了小康社会的16项监测指标,到这些监测指标中,农民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建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共三项指标没有达到规划要求。这表明,我国尽管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现在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受到了不小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一是创新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探索一些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重大的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二是实践性。科学发展观不是远离社会生活的书斋理论,而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发展于实践。三是科学性。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关系进行了系统科学归纳,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在发展问题上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科学指南。四是群众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就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使我们的事业有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五是开放性。科学发展观融汇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并将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改革开放共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作用
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性的本质属性,它对于真理认识的探求,对于人民福祉的提升,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彰显出强大威力。一是导航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解决了新时期“发展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是科学发展,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所享用”的根本问题,为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根本指针,犹如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其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让发展方位更准确,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立体思维发挥好“定位仪”的作用;让发展目标更科学,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理念发挥好“瞄准星”的作用;让发展道路更宽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发挥好“平衡器”的作用。二是统领作用。科学发展观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统率、主导地位,集中体现在“全面性、长远性、主导性”三个方面。全面性,是指科学发展观不是指导局部的而是指导全局的;不仅仅是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的理论;不仅仅是指导地方、部门、系统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全国、整体、各个领域的理论。长远性,是指科学发展观不是管一时的而是管长远的,不仅在我国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整个过程都具有指导意义。主导性,是指在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中,科学发展观居于主导,处于统领的地位。三是助推作用。科学发展观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就如同行船时的顺风、治病时的良药、爬坡时的动力。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从稳进到提速、从跟进到赶超的飞跃;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发展的时机、方向、节奏和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和微调,使经济热的时候能降下来,慢的时候能快起来,过快的时候能稳下来;科学发展观根植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其本质要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让创造活力充分涌流,让创新动力竞相迸发。四是标尺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群众观和政绩观的统一,为我们衡量评价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则和实践中的标尺。以这一准则和尺子为参照,我们可以度量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大小和得失,可以分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这一准则和尺子为参照,我们可以审视现有的发展观念是否正确、发展思路是否偏颇、发展措施是否得力;以这一准则和尺子为参照,我们可以反省发展态度的端正性、党性宗旨的坚定性和工作作风的务实性。只有正确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作用,才能对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帮助。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县区、经济开发区的考核办法逐步进行修改、完善,先后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环保、民生等方面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使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各单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前提是在深入学习上下真功夫,做到对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把握上达到新高度、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上达到新提高,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真正搞清楚、弄清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真正搞清楚、弄清白为什么要实现科学发展,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科学发展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
二、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一”活动贯穿实际工作中
(一)强素质提效能,争做“五类”干部,努力建设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