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格长城撑起道德晴空
在我国这些年的道德教育中,有一个很让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是将德育问题视为重中之重的学校不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从设立专门的管理、研究机构(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等)到每周开设思想品德课,再到不定期去德育基地参观学习,形成一整套细致、周密的道德教育网络;而另一方面却上演着一幕幕血腥的道德沦丧的悲剧: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屠杀同学……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在这血与泪的交织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德育出问题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密切联系的共青团、少先队该如何与时俱进,建筑人格长城,为孩子撑起德育的晴空?
莫让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捧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德育重要性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然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学习型社会中,片面的、短浅的“人才观”左右着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对知识的掌握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形成唯本文转载自nayishi.com分是从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智育是“宠儿”,德育则是“弃儿”,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在这本末倒置,“夹缝中求生存”的思维框架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态度决定一切”,社会对待德育的“暧昧”态度,学生的思想道德岂能不出现问题?
作为共青团、少先队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从改变人们扭曲的“人才观”入手,通过各种形式、途径逐步引导家长、社会建构科学的“人才观”。
1、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育的方向有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因此,共青团、少先队要予以配合,拿出具体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2、对家长进行系统、细化的培训。家长的“人才观”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普遍认同的、不正确的评价体制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忙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毕竟这比起“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之类的教育理念要“实惠”,根本无暇顾及考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俗、从众的态度导致了家长对人才的错误认识。有关专家表示:“现在做财会、做律师甚至做记者,都要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你才有资格做这些工作。但做父亲、母亲却从来不需要资格证,好像只要生了孩子天生就会做父亲母亲了。”的确,目睹现状笔者以为,对家长进行系统、细化的培训迫在眉睫,并且作为学校要勇于承担这项培训工作。故而,学校要通过父母学校、家长会以及网络平台对家长进行系统、细化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涉及讲座报告、家教得失谈、经典家教等,可以由专家、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来谈。
2、争取社区配合,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形成正确的
舆论导向。随着社区功能的日趋完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区的联系越发紧密,共青团、少先队应审时度势,利用好这块宣传阵地,通过横幅、广告牌等媒介以及与社区联合举办一系列文娱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人才的认识。
共青团、少先队联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将“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的教育理念、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深入人心。
当然,转变人的思想,改变社会已建立的价值观是一件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成效,但我们必须去做,如若不然,一切皆枉谈。
别让孩子生活在“真空德育”中
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它是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现成”存在物,是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予以静观的对象,主要依靠课程教育和走过场式地参观德育基地,重理论轻实践,务虚不务实,这种“假、大、空”的说教德育模式,让学生生活在“真空德育”中,这种“缺氧”的德育必将是先天不足,难以维系的,违背了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原则。
良好道德的养成应来自于未成年人自然活动,来自于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来自于切身体验,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作为共青团和少先队,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1、沐浴书香
读书是孩子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看到好书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
的确,优秀的名著无一不是导人向善,教人求真,培育美感,孩子在阅读这一“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心灵
撞击,会把书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生活的旗帜,会把书中的道理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因此,共青团、少先队可以罗列出“中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在学生当中开展“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系列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再以此影响、推广到家庭(如亲子共读)、社会,形成全民阅读的读书境界,营造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1、丰富活动
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是培养未
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共青团、少先队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但应注意避免这类活动走入形式主义的怪圈。以一年一度的祭扫革命烈士为例,仅仅是在清明节前夕到革命烈士墓走一遭,是远远不够的,无任何实效而言,但如果能在此之前观看、阅读革命烈士的影片、书籍,让孩子在心目中对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留下感性的认识,那么在祭扫时,在那特定的场景下给孩子心灵的震撼会增大,祭扫后,可以再开展一系列“感激教育”,如:面对英雄我该怎么做,以巩固活动的效果。
2、寻找榜样
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很强,在这段成长期,很容易受到身边人和事的影响。我们应当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发挥其积极的意义,在孩子心中树立榜样的形象,这样可以让孩子很直观地找到自己与榜样的差距,不断地从榜样身上吸取力量、受到启迪,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奋发的动力,这样远比老师口干舌燥的道德说教效果好。当然,榜样的树立,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应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大树立面,从学习到生活,从做人到处世,凡代表着先进与积极的人皆应列入榜样的行列,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3、遨游网络
由于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可能接触的不健康的信息源
较多,有的未成年人面对网络几乎迷失了自己。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你都访问过下列哪些站点”时,24.1%的被访问少年儿童选择了“聊天室”;23.4%选择了“交友天地”;17.0%选择了“影视娱乐”;7.2%选择了“占卜星座”;1.8%选择了“成人保健”。这组数据向人们敲响警钟:净化网络空间,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学习,发挥网络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共青团、少先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打字比赛、软件使用比赛、参加学生论坛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感受电脑、网络的神奇魅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很早前就提出“要我们‘建筑人格长城’”。是的,当我们“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必将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德育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