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变、做-让咱们的思想品德课更精彩第2页
小。 例如学习十一册《生命的强者》一课,教育学生困难和挫折面前要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对身心正常的学生,张海迪阿姨离他们生活实际太远了,人物的形象太伟大了。为了让学生在心中真正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为贴近学生实际,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区十佳青年获得者——残疾青年李一强和他的“家庭文化室”。特别是他义务创办家庭文化室用以回报社会的不凡举动,同时还把专门介绍他的书《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最动人的章节介绍给学生看、听,使学生了解了他那克服自卑、坚持学习、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刻感受到了身边人物的榜样魅力。还列举了村口的修鞋匠自学电子维修并成功营业、几经起落的曹坞首富陈明泉的创业史,近到我们的同学带病坚持锻炼,力争为校争光等一个个活生生的身边事例。
三、由抽象变具体——明明白白体会
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有些东西一旦抽象了,学生往往也是滞留在课文表面,而无法去领悟里面的真正内涵,目标的达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些教材我们和学生共同学习之前,教师要多收集一些生动活泼的材料,尽量把课文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而不是空对空地讲道理。有了具体的东西,学生就能比较形象地接受并领会。
例如第九册《小学生要学法守法》一课,课文就简单地以“什么是法律?”、“什么叫违法犯罪?”“我们小学生为什么也要学法守法?”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比较抽象地让学生接受“小学生要学法守法”。学生印象不深、兴趣也不浓,更谈不上形成学法守法意识了。所以我在教学前,收集整理了一些身边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违法现象,并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少年犯》,里面的方刚因为讲哥们义气,冲动之下犯下了伤害罪,伤透了父母的心,身为教师的父亲深感痛心之余甚至不再认他这个儿子。高墙内的方刚感到这个世界遗弃了他,竟吞下一把剪刀,生命垂危。于是出现了病床前一家团聚悲喜交加的一幕。哪个儿女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啊!“妈妈,妈妈,儿今天叫一声妈……”那催人泪下的主旋律响起时,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后我们就讨论并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班级里有学生和刚走上社会的无业小青年结交的,有时带到学校打篮球,有过几次闹事;某某学生惯有小偷小摸的现象,几经教育还偶有还潮现象;有学生不经过父母同意,擅自从他们口袋里或房间抽屉里钱,等父母发觉了再教育效果甚微等。“万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现在就要懂得学法守法的意义,不良行为有则改之,无则自勉。几天后,一封信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老师,谢谢你给我们看的影片,也谢谢你的提醒。我一定会改过的……
做一做——完善学生品行
前面的“辩”与“变”,主要是针对教材的教学目标达成而设计。实际上一个人良好品行的养成不光是凭几堂思品课就能一蹴而就的。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开辟新的教学内容,别样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再行动起来,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决定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使思品教育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一、引入生活场景——在体验中领悟
体验领悟的延伸设计,就是利用学习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教师适当引导使其发挥主动精神,直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1、应时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机抓住学生身边的道德教育活材料,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付诸行动。有些时候学生的行为是无意识的,就有必要提点一下。有一次午间我走进教室,忽然心血来潮发现好几处于不太合乎情理的现象,便提议学生观察一下我们教室。不一会儿,同学们就发现好几处。“都快晌午了,教室里还亮着灯!”、“饮水机旁的一滩潮湿。”……开始讨论公共设施也要节约,保护。即而我又由此引申到了环保的话题,如“同学们饮水用的都是一次性的纸杯子。”“我们的零食都是穿着五颜六色的外衣”……这时窗外又飘来了那煎鱼般的气味(是学校边上的一家饲料加工厂的杰作)“空气污染!”同学们的体验由教室转向了校外、村子里,一发不可收了。由此还做了一些提示生活中普遍该做起来的环保小诗,如“随手关灯——光明就会在身边;节约用水——心海才不会干涸;……种一棵小树——造就一方绿色……”很快,教室里的纸杯子少了,长明灯的概率小了,同学们还自发提倡废电池的合理回收,家里督促家长菜篮子买菜,还成立了进化溪源头护卫小队等,环保意识增强了,环保行动屡见不鲜。
2、限时体验。教师在课后界定一个时段,布置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环境,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例如在学习了《家乡巨变》后,我组织学生按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分组合作,就自己村子近几年的发展作个调查,在这一过程中既是让学生对家乡变化有实实在在的体验,也让学生对这一变化来之不易有了一些真真切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用画画、语言描述等形式勾画一下变化了的家乡。一个星期后的活动成果展示课上,同学们的一幅幅精彩的作品新鲜出炉,“房子长高了,马路通到了村口,巨人般的铁塔矗立山头……茅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公厕,装上了路灯,建起了公园、亭子,还有漂亮的健身器……”。同学们在介绍作品时时流露出对家乡改变的自豪,也增强了自觉学习的使命感。后来这些作品被摆在了学校的宣传窗里。
二、反思自己行为——在梳理中养德
古人曰“吾日三省。”就是要在生活中坚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能得过且过。要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明确意识,形成信念;要在一丝一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正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因时、因地、因人指导学生参与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宗旨的一种定时性反思自己行为的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再一次延伸和深化。
1、与身边榜样比一比,反思“我做得怎么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正是他们身上折射的不同优缺点,让我们的教学显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我时常让学生同身边的榜样展开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我能像他一样爱护公共财物吗?”、“别人有困难时,我有没有像他那样做到挺身而出了吗?”、“学习上,我有她那般刻苦吗?”……找到差距就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在实际中表现出来。
2、与以前的“我”比一比,反思“我有改变吗?”。为了让学生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收获,我指导学生都各自建立一份档案,取名“成长的锦囊”。里面可以是学生自己收集平时的点滴进步,可以是同学间简单的评价记录、见闻小报告,还有老师悄悄放入其中的亲切鼓励或委婉批评等。定期我们打开“成长的锦囊”,愿意和同学老师分享的可以展示交流,也允许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反思,如果需要,我选择做他的朋友,给他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这样便于老师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也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任。
3、老师设计生活化辨析题,学生反思“我会怎么做?”。思想品德教材编排往往以具体的事例作为载体,以一课一个道理的方法,供小学生学习,在一定意义上难以交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道德概念。学生在面对实际多样化的情况时,往往可能拿捏不准或处理不当,因此,需要教师能因时立地设计一些辨析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来明白道理,以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内容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辨析题改名换姓;也可以是见到什么现象就事论事;还可以两者结合。一般我会在一段时间后给学生做一做,如“数学课上你已听懂了,同学在向老师寻求帮助时,你乘机看课外书好吗?为什么?”、“下雨天,小红为了给同学送雨衣,骑自行车飞速越过几个路人,水坑的泥水溅湿了别人。你怎么看?”等。通过这些生活化辨析题的讨论,既让学生进一步明了理,也能填补思品学科中的一些小的纰漏。
面对活生生的孩子,面对鲜活的现实环境,要让我们的思品课上得更精彩,教师就要在“辩、变、做”上面下工夫,使思品课教学彰显于行动、生活。唯有激活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教材真正的说服力,感受生活的真实大舞台,才能切切实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