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二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二:开阔视野,广为采撷——勤于积累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须记住: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文心絮语《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中学生无不读过。它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霪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是否想到:范仲淹据说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使人拍案叫绝呢?原来他有生活上的积累,再加上读画所得,笔下便出现绝妙好景。 范仲淹是苏州人,从小熟悉太湖景色,后来又官贬饶州(现江西上饶),又对鄱阳湖的景色十分了解。生活上有太湖景、鄱阳湖景的积累,再从滕子京那儿得到《洞庭秋晚图》的画,仔细阅读,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巧妙地揉合,笔下洞庭湖的景色就活灵活现。上面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生活积累对写作是多么的重要。深知其中道理的年轻人常以作家为榜样,勤奋地把生活中撷取的朵朵浪花记下来,如春意盎然的美景,扣人心弦的场景,精彩纷呈的对话,鞭辟入里的议论,均可作点手记。生活手记是写作素材的仓库,经久不懈地储存,必然富足。 也许有同学认为:我们的记性好,这些事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忘不了,何必一丁点儿的东西要麻烦“笔”呢?其实不然。人类确实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据研究,人脑可以储存1015比特的信息,容量巨大,保持的时间也很长。巴金说过,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他的脑子里。日本索尼电器公司职员友寄英哲能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2万位。然而,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有清晰的记忆,遗忘会悄悄跟随着每一个人。因此,写作材料的仓库不仅靠记忆,更靠手勤。《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众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他在图书馆习惯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天在图书馆里坐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觉被踩成了两个脚印。当然,中学生习作所要求的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精读,撷取有价值的材料。有些佳作,不仅语言好,内容好,材料也很丰富,能增进知识,增长见识。阅读时应精细、精心,反复咀嚼,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摘录备学备用的材料。例如唐弢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以十分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语文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摘录的价值。有的可直接摘录,如: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引自清人沈德潜著的《说诗畔语》,全句是“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注的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唐朝范阳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有的自己作简要的概括,如: 文学语言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人”、“满”,最后才选定“绿”字。 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必须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语言。普希金跟奶妈学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就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听到有趣的谚语立即记下;阿·托尔斯泰从法院里审问犯人的一本记录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并依靠这个宝藏写出了小说《诱惑》;高尔基说:“从16岁开始,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的。”社会急遽变化时,新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此时语言会出现大矿藏。尽管这种语言显得幼稚、粗糙,乃至混乱,但其中确实埋藏着“语言的金子”。 请看,一篇短文中容纳了多少有关锤炼语言的材料,稍加摘录,就有10条,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从记忆中消失,有时至多留下个模糊的印象。 博览,同样要注意积累,勤于动笔。在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更要博览群书,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等等书籍均要涉猎。阅读面广,智力背景丰富,如蜜蜂采花,采过许多花,就能酿出蜜来。 积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摘录式笔记。如上文所举例子。可录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可对书中、文中主要论点、主要内容摘其要记录下来。 做卡片。可摘录,可提要,可批注,可写心得。 索引。如果要记的内容多,可采用索引的方法,把文题、书名、作者、页码等记在笔记里或写在卡片上,备日后查用。 报刊剪贴。把报纸或杂志上具有价值的简短文章,剪下来贴在活页本上以备阅读、运用。 积累时可铺开一定的“面”,广为收集,也可先列若干专题,如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学习方法,名言警句,科学天地等等,定向积累。 无论用哪种方法积累,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积累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分类整理,千万不能糊成一锅粥,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难以及时而充分地使用;二是忌滥,积累的材料确有意义,确有价值,评注、心得也是真有独特见地的,如果一般性的都捡到“仓库”里,拉杂不堪,把“宝贝”淹没,也成不了写作的宝库。 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近代学者梁启超等等都在读书积累方面下过大功夫。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数干张卡片。 ◆ 佳作借鉴柿叶铺庭红颗秋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的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铺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作深圆形的,叫做金钵柿。我家的那株柿树,就是结的铜盆柿,今秋产量共有五百多只。可惜未成熟时,就被大风吹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