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37)
、廿一世纪的七大悬念
悬念之一:永远年轻、长生不死
悬念之二:人类能不能治愈癌症
悬念之三:我们能不能创造生命
悬念之四:灵魂究竟何在
悬念之五:光速是速度的极限
悬念之六:人类是否是宇宙间的惟一生命
悬念之七:我们能否进行时间旅行
、换位思考蠢问题
有个失恋的女孩,因为不甘心而哭泣。她的朋友笑道:“你不过是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比你大,你恨他做什么?”我们也来玩玩简单的转向思考游戏吧。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离家近,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啊?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过类似的蠢事。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品行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道在一起没什么好结局,恨已经比爱还多,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和他搅和下去,无法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心有不甘,为了自己的习惯,这不也和光顾餐厅一样?
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元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地方,你会花200元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元找回来吗?又是一个超级蠢问题。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问题,却死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借口,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话,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时间和精力,只为报复,不也一样无聊?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没完没了地伤心,以至于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只能损失更多。
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一个好的篮球教练吗?当然不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我看过对穿着没有任何品位、根本不在乎衣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从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就想在电子股上赚钱,结果道听途说,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自己没有机会。
、教育的比喻
法国著名随笔作家蒙田对教育有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常常寓于贴切巧妙的比喻之中。
为了说明教育是一门最重要而又最难的学问,他比喻说:“正如农业上播种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种植本身都比较容易进行,但是一到所播的种子破土而出之后,怎样培育它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困难,对于人亦是一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人更难。为了说明教育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他比喻说:“最好让学生在前面跑,以分析他的步伐,判断他应该自己降低到什么程度去迁就他的力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其个性和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了说明学生的学习重在能力提高,而非死记硬背,他比喻说:“把肉片原封不动地吐出来是生吞活剥和消化不良的明证,肠胃并没有完成它的作用。”学习知识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化为己有。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层意思,他又比喻说:“蜜蜂到处掠取各种花朵,但后来酿成蜜糖,便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了,已经不再是百里香和仙唇花了。”
蒙田写下这些文字是在多年前,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可以领悟他的教育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并未过时,仍然是那么进步合理。
、橘树和桉树
何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呢?公认的解释是,两个地方的水土不一样。淮南气温高,土地肥沃;而淮北气温低,土地盐碱多,使在两个地方栽种的橘树,“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我想把这个问题反过来设问一下:生长在淮北的植物引进到淮南会生长得更好吗?
植物的引进除了园艺方面的美学考虑外,更多的是出于对功利的追逐。那些在淮北种橘树的人,有受屈原《橘颂》感染的原因,更多的是想把橘树当作“木奴”以维持家计。当年,把“多才多艺的澳大利亚桉树”引进北美的人,就是看中它能适应包括贫瘠土壤在内的多种土壤。它的根系很深,能从各种土壤中找到养分,在贫瘠的土壤和干旱中发挥最大效益。19世纪的美国人大肆砍伐本地区的森林,大量种植桉树以促进当地的林业,连农民都把庄稼地变成了桉树林。
但后来美国人遭到了报复,以桉树为基础的企业纷纷倒闭。这种树难于切割和加工;柱子总会沿径向裂开;锯下的板子会弯曲;裂纹会扩展开来。由于布满莫名其妙的裂纹,因而无法把钢轨钉上去。桉树在美国生长极快,在3年内,1枚种子会长成直径24厘米高14米的大树。它吸收邻近植物所需的水分,使其他植物窒息而死。而在澳大利亚,桉树完全没有上述劣迹。
原来,在澳大利亚,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会减缓桉树生长速度。当其种子撒布到全球各地时,却把这些天敌留在了家乡。麻烦在于桉树已经进化得适应这些天敌。桉树和其他所有树木在其生长时都会产生应力。在正常的害虫配套下慢速生长时,桉树的组织才是最优化的。当没有这些害虫时,快速生长的桉树就陷入物理学定律的陷阱中,在锯木厂较大的作用力下,木料纷纷开裂。
把澳大利亚一种优质木材变成美国的一种有害树木,原因是美国的水土太好了,本来是栋梁之材的植物也逃脱不了成为废材的命运。这种另类的“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玩味。
、什么是圣洁
圣徒安东尼经过一段时间的苦修之后,他问上帝是否有人比他更圣洁。上帝对他说:“耶路撒冷的鞋匠康瑞德比你更圣洁。”
安东尼决定去拜访他。
安东尼来到康瑞德所开的鞋店,他问康瑞德说:“你究竟为上帝做了什么?上帝竟然认为你比我更圣洁?”康瑞德回答:“我只不过是一个修鞋匠,每次我修理鞋子时,总是将它当做上帝的鞋子来修理,我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服侍人的。”
安东尼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圣洁。
、细节决定成败
有一位名人说过:“硬件项目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细节的管理,细到每个设计、每次改动、每天操作。”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一号线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被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
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了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北京、广州的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德国设计师们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处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磁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重建中国大学精神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对大学的敬仰,如何重建中国大学的精神?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什么是大学的精神?纪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大学应具备开放性。自从有大学以后,大学有共同的原则,共同的**,当时欧洲各个国家互相往来,就形成同一种思想;第二,大学具备普遍性和一般性,就是授予学生各种学问与能力,这一点也是大学精神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三,一所高等大学应当有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理念。他不为权势所束缚,他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第四,大学应当服务于整个人类,为国家的进步作贡献,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规则的美丽
那是一个傍晚,我们乘着一辆车,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出发,往南端的菲律普岛赶。菲律普岛是澳洲著名的企鹅岛,我们去那儿看企鹅归巢的美景。
从车子上的收音机里,我们知道,这个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司机和导游是中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显得忧心忡忡。因为根据估计,在我们到达企鹅岛之前约一个小时,这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就要结束。根据我们的经验,到时候,观众散场,会有成千上万辆的汽车往墨尔本方向开。因为这条路只有两车道,我们都担心会塞车,而真正可以看到企鹅归巢的时间只不过短短半小时,如果因塞车而耽误了时间,我们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司机加快了车速,虽然时值傍晚,夕阳如血,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宽阔的海天之间,云彩无比迷人,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欣赏或下车拍照。只是担心着一个问题:会不会塞车?会不会因此与美丽的企鹅失之交臂?
担心的时刻终于来了。离企鹅岛还有60多公里时,对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流。其中有汽车,还有无数的摩托车。那可是一些特别爱炫耀自己车技的摩托车迷啊!他们戴着钢盔,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此时此际,目力所及,从北往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可是由南向北的却何止千辆!我们都紧张地盯着所有从对面来的车辆。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双方的车子却依然行驶得非常顺畅。
我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
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
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要知道这里是荒凉的澳洲最南端,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的一道白线,看起来毫无任何约束力的白线。这种“失衡”的图景在视觉上似乎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可是我却渐渐地受到了一种感动,我多么希望同样的场景尽早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夜幕降临了,所有的车都打开了车灯,看着那来自对面一侧的流动的灯光,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