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128)
、这也会过去
据说,伟大的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一位智者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至理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他得意的时候不会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始终保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状态。
但是,醒来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所罗门王找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讲了那个梦,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并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来那句至理名言,就把它镌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带在手指上。”
一个星期过后,几位老臣兴奋地前来送还戒指,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勉励人胜不骄败不馁的至理名言:
“这也会过去。”
、这也会过去
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几乎一致认为,巴西足球队定能荣获世界杯赛的冠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足球的魅力就在于难以预测。在半决赛时,巴西队意外地输给了法国队,结果没能将那个金灿灿的奖杯带回巴西。
球员们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国魂。他们懊悔至极,感到无脸见家乡父老。他们知道,球迷们的辱骂、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难以避免的。
当飞机进入巴西领空之后,球员们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针毡。可是,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巴西总统和两万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有两条标语格外醒目:
“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
“这也会过去!”
球员们顿时泪流满面。总统和球迷们都没有讲话,默默地目送球员们离开了机场。
球员们对“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的理解是比较深透的,可相比之下,对“这也会过去”的理解却不够深透……
年后,巴西足球队不负众望赢得了世界杯。
回国时,巴西足球他的专机一进入国境,架喷气式战斗机为之护航。当飞机降落在道加勒机场时,聚集在机场上的欢迎者多达万人。在从机场到首都广场将近公里的道路两旁,自动聚集起来的人群超过了万。这是多么宏大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人群中也有两条横幅格外醒目:
“胜利了更要勇往直前!”
“这也会过去!”
、aa制的起源
中国人请客吃饭常由一人埋单,而外国人则惯用aa制。
一般人认为这是文化的不同,而实则上是对私有财产的尊重。-世纪时的荷兰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贸易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迹之所。终日奔波的意大利、荷兰商人们已衍生出聚时交流信息,散时各付资费的习俗来。因为商人的流动性很强,一个人请别人的客,被请的人说不定这辈子也碰不到了,为了大家都不吃亏,彼此分摊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种习俗,因其浑然天成,最大化地保护私有产权而“公共知识”演变成了“交往规则”,请客过程不再有任何产权界定的含混性。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年月,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万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在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先找到了几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但却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
年月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并非没有道理,但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公民的榜样
据报道,南京有个叫陈思的市民,利用节假日自发到南京长江大桥上劝阻欲跳桥自杀的人,20来天已经救了8条命。
虽然陈思就是凡人一个,但是他有坐言起行的公民责任感,有诚意关注生命的实际行动。寻死的新闻不少,但总觉得社会议论起来比较麻木,基本上是抱着看客心理的比较多。这让我联想起比较热的几个大众话题———治安、卫生、文明意识、交通秩序等等,大家议论起来也是看客心理居多,许多人不仅不愿像陈思那样多做些有益的事,还不愿自律。大家似乎都在指望别人———比如说政府———把局面收拾好,自己安享太平,至于作为公民应该做点什么,对不起,不知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思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平凡得人人都可以效仿的榜样———不仅会想,会说,而且会做。
、洗钱
“洗钱”一词诞生于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正是美国黑帮教父们横行的时代。黑帮从事各种非法活动,走私贩卖酒制开设地下赌场等“业务”的收入绝大部分都是小额的,如果将一麻袋小额钞票和硬币拿到银行兑换肯定会被质询。因此,黑帮便开设了大批的衣店,作为合法收入的幌子,洗衣店老板可以堂而皇之地拿着大量零钱到银行兑换。“洗钱”一词由此诞生。
、漏斗和玉米
有一位画家,举办过十几次个人展,参加过上百次画展。无论参观者多与否,有没有获奖,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微笑。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问他:“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呢?”他微笑着反问我:“我为什么要不开心呢?”尔后,他给我讲述了他儿时经历的一件小事:我小的时候,兴趣非常广泛,也很要强。画画、拉手风琴、游泳、打篮球,样样都学,还必须都得第一才行。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闷闷不忘初心灰意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次我的期中考试成绩竟排在全班的倒数几名。
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责骂我。晚饭之后,父亲找来一个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放在桌子上。告诉我说:“今晚,我想给你做个试验。”父亲让我双手放在漏斗下面接着,然后捡起一粒种子投到漏斗里面,种子便顺着滑到了我的手上。父亲投了十几次,我的手中也就有了十粒种子。然后,父亲一次抓起满满一把玉米粒放到漏斗里,玉米粒互相挤着,竟一粒也也没有掉下来。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个漏斗代表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粒种子收获不到了。”
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诲:“每天做好一件事,坦然微笑着面对生活。”
、基辛格做媒
基辛格堪称上世纪的谈判大师。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穷老农的儿子做媒,想试试自己的折冲之技。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忙惋拒道:“可我的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
“嗯……如果是这样……”
基辛格又找到世界银行行长,道:“我给你找了位副行长。”
“可我们现在需要再增加一位副行长。”
基辛格:“可你知道吗,这位年轻人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
于是世界银行行长欣然同意。基辛格功德无量,促成了这桩美满的婚姻,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乘龙快婿。
、邻居的礼物
上个世纪初,一个日本家庭移居到旧金山并在那里做起了种植玫瑰的产业。他们的邻居是从苏格兰迁移来的,也种植并出售玫瑰。两个家庭都依靠勤劳和诚信获得了成功。他们的玫瑰在旧金山市场很受欢迎。
在几乎年的时间里,两个家庭比邻而居,他们的儿子们长大了,并接管了农场。
年月日,日本人轰炸了夏威夷群岛。尽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已经是美国人了,但是日本人家庭中的父亲一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在当时混乱情况下他被拘禁了。他的邻居告诉他们,如果有必要,他们会照顾朋友的苗圃。这就像每个信奉**教的家庭能做的那样:爱你所有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你们也会这样做的。”他告诉他的日本朋友。
不久,日本人一家被流放到科罗拉多州格林那达的贫瘠土地上,周围密布着铁蒺藜和全副武装的士兵。
整整一年过去了,第二年,第三年,日本人一家还在拘留地,他们的朋友一直在暖室里工作着。终于有一天,战争结束了。日本人全家告别了拘禁生涯,坐上火车,他们可以回家了。
他们将看到什么呢?日本人在火车站与他们的老朋友相遇了。当他们回到家时,日本人惊呆了,他们的玫瑰苗圃整齐、繁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房间也收拾打扫得像苗圃一样干净和整齐。一张银行存折交到日本人家庭的父亲手中。
在会客厅的桌子上有一枝极为红艳的玫瑰蓓蕾,含苞欲放——那是一个邻居给另一个邻居的礼物。
、马克·吐温教你求职
有一位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后来到美国西部,他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人生地不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想起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年轻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马克·吐温接到信后,给年轻人回了信,信上说:“如果你能按照我的办法去做,你肯定能求到一席之地。”马克·吐温还问年轻人,他希望到哪家报社工作。
年轻人看后十分高兴,马上回信告之,于是,马克·吐温又告诉他:“你现在先到这家报社,告诉他们我现在不需要薪水,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打发我的无聊。我会在报社好好地干。一般情况下,报社不会拒绝一个不要薪水的求职人员。你在获得工作后,就要努力去干。把采写到的新闻给他们看,然后发表出去,这样,你的名字和业绩就会慢慢被别人知道,如果你很出色,那么,社会上就会有人聘用你。然后你可以到主管那儿,对他说:‘如果报社能够给我相同的报酬,那么,我愿意留在这里。’对于报社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一个有经验又熟悉单位业务的工作人员的。”
年轻人听后,有些怀疑,但还是照着马克·吐温的办法去做了。不出几个月,他说接到了别的报社的聘任书。而这家报社知道后,愿意付高出别人很多的薪水来挽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