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专辑(264)
、猪妇入宫
明太祖私访民间,看见一民妇在喂猪,不自觉点头微笑。随从吃准皇上看中此妇,入宫向皇后作了禀报。皇后也不吃醋,马上赐金帛找这户人家的丈夫,当即接该喂猪妇入宫,明太祖发觉此妇似曾相识,问皇后是怎么一回事?皇后说:“某街喂猪的妇人,你不是表示很喜欢她吗?故令入宫伺候。”
皇上大笑:“误矣!我见此妇饲猪,悟古人造‘家’字之妙,从‘宀’从‘豕’无‘豕’不成‘家’也,故会心作笑。非爱此妇哉。”乃厚赐遣妇归家。拍马者颜红。
、散步的心灵
一天,哲学家率领诸弟子走到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兴隆的景象。
走出一程后,哲学家问弟子:“刚才所看到的商贩当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一个弟子回答说:“我经过的那个鱼肆,买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一直漾着笑容。”弟子的话还没说完,哲学家便摇摇头,说:“为利欲的心虽喜却不能持久。”
哲学家率众弟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大片农舍,鸡鸣桑树,犬吠深巷,三三两两的农来回穿梭忙碌着。哲学家打发众弟子四散了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哲学家又问弟子:“刚才所见到的农人中,哪个看起来更充实呢?”
一个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村东头有一个黑脸的农民,家里养着鸡鸭牛马,坡上有几十亩的地,他忙完家里的事情,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闲着,始终汗流浃背,这个农民应该是最充实的。哲学家略微思考了一阵子,说:“来源于琐碎的充实,最后终归要迷失在琐碎当中,也不是最充实的。”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面山坡,坡上是云彩般的羊群。一块巨石上,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怀里抱着一杆鞭子,正在向远方眺望。哲学家随即止住了众弟子的脚步,说:“这位老者游目骋怀,是生活的主人。”众弟子面面相觑,心想,一个放羊的老头,可能孤苦无依,衣食无着,怎么能是生活的主人呢?哲学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众弟子,朗声说:“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地散步吗?”
、小学二年级语文难倒高级编辑
据新华社济南4月8日电(记者董振国)在山东省直机关工作的王汝柏近日向记者讲述了一件怪事: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子在做语文作业时遇到一个难题,向他这位高级编辑请教,结果他愣是几天没做出来。
王汝柏是一位资深文字工作者,获得高级编辑职称。他告诉记者,自己多年搞文字,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小学生的语文考题难倒。前不久,自己的孙子拿着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外作业向他请教,其中有这么一道题,有四个选项:1、一;2、2.5;3、泵;4、愚公的家,请答出这四个谜语的四个成语谜底。王汝柏说:“我孙子8岁不到,这样的题,他是无论如何也答不出来的。我也给吓住了。”他琢磨了一中午,总算把第三个选项“泵”的成语谜底找出来了,可能是水落石出,其他3个想了一两个星期也没找到答案。
他把这个题出给周围一些颇有文字功底的同事,他们也被难住了。后来,有的家长告诉他,作业本后面有答案,王汝柏一看才算解了围。原来,“一”的谜底是接二连三,“2.5”的谜底是低三下四,“愚公的家”谜底是开门见山。
王汝柏告诉记者,题目里面有的字小学二年级学生根本就不认识,如“泵”根本就没学过。成语有些也不知道,像“愚公移山”是初中语文才学的。
王汝柏说,学校进行启发式和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过分,更不能让人费解,特别是在小学一二年级,把题出的奇而又奇,玄而又玄,连家长都做不出来,对孩子岂不等于拔苗助长?希望教育部门在出题时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范围,多出一些能让孩子自己动脑子解决的题目,这样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奉献
世上蹊跷之事千千万。
有种叫薜荔榕的小蜂,其蹊跷的“奉献”举动,着实令见多识广的探幽科学家大吃一惊。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些小生灵中的孕蜂群队,就会前赴后继地往薜荔枝树雌株的雌花花柱里拼命钻,争先恐后,一发而不可收……
可偏偏碰上此季节这种花开得很少很少!
这样一来,就惨相横生了:成千上万嘤嘤嗡嗡前来争夺花位的孕蜂,注定了十之八九不能如愿以偿,其结果,真的就恰似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样,成功者寥寥可数,而翻身落马一命呜呼者却比比皆是。尸横遍野,惨象惊人啊……
可这些挺着丰满孕腹的孕蜂,却依然年复一年乐此不疲,死而不改初衷,照会不误。
观者无不扼腕惊呼:这究竟为什么?
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蜂们是在“知恩图报”呵!
薜荔榕树有雄株和雌株之分,雄株上的雌花不能结果生籽,而雌株上的雌花则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为了能让蜂类给雌株上的雌花带来花粉,以利这些雌花受精繁衍后代,薜荔榕树的雄株竟进化成了一种培育蜂虫后代的特殊机制,即雄株上开放的雌花的子房,任由孕蜂产卵于其中,并以丰盈的花汁养分哺育蜂虫胚胎茁壮成长……而蜂类为“知恩图报”,也会以百分之八十的孕蜂阵容去为薜荔雌株的雌花“献身”——争先恐后、前赴后继雌株雌花簇,为它们带去繁衍后代所必需的花粉。为此,蜂们带着满腹的孕卵拼搏勇往,挤死累毙无悔无怨。
、谁是最忠诚的人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犹太木材商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决定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
两个儿子认为,应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过其他银行。现在波德默家族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波德默老人却认为,应向木材商拉尔夫·本内特求助。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在他的资助下,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寻找家人。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一项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弟、弟媳及六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在一本回忆录中讲述了他如何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下,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读,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都是斜的
去意大利比萨斜塔旅游的人很多,聪明的商人抓住商机,在这里建了一个斜的世界。一进入比萨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就是一个一字排开的纪念品市场。五颜六色的纪念品都中了“斜”。那些由大理石、石膏、陶瓷和玻璃等不同材质制作的斜塔,都是以比萨斜塔为原型而仿造的。与它们摆在一起的酒瓶子、玻璃杯、花瓶、笔筒等居然也都中了“斜”。特别有意思的是,那些肤色各异的游人在观看和挑选这些旅游纪念品时,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其中的图案,都歪着脖子看,有的人连身子也跟着倾斜起来。
在奇迹广场上,以斜塔为背景摄影留念的游人,更是各有各的“斜招”。凡是到这里来的人好像都受斜塔的感染,如果站直了在斜塔前留影似乎有点不般配。因此,云集于此的游人各显身手。有的人歪着身子照,使身体与斜塔保持平行。有的人站在远处,将双手推到与头齐平的位置,对准斜塔倾斜的腰部。现场看,好像人与物相隔上百米,有点互不相干,但是,通过照相机镜头的变化,可以拼合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拿照片一看,似乎整个斜塔完全是靠此人的两只手臂支撑着似的。
、名人的奇怪笔名
1919年,茅盾用“冯虚女士”的笔名,为《妇女杂志》撰写了很多文章。友人问他为什么要用女性的笔名,他回答: “‘冯’者,凭也;虚,子虚乌有;‘冯虚’乃凭空捏造是也。”
白话文倡导者刘半农善写打油诗,曾署名“桐花芝豆馆主”。 有人问他,这个笔名怎么这么怪? 刘半农笑答:“桐子、花生、芝麻、大豆,皆打油原料也。”
赵树理主编小报《中国人》副刊《大家看》,每期各种形式文艺作品的编辑以及版样、校对、美工全是他一人包办。他经常从排字架上取下三个铅字,拼成一个笔名,因为笔名太多,他只记住一个:胡启明(胡起名)。
鲁迅曾用过“宴之敖者”这个奇怪的笔名,它源于:1919年底,鲁迅全家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大院子,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时挥霍无度,月月亏空,家庭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鲁迅在家里竟连饭也吃不到,只得自备饭菜。鲁迅解释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其中包含多少无奈、痛苦和辛酸。
、毛泽东借景抒情
毛泽东少年时代,刻苦好学,能诗善对。他在私塾读书时,私塾有条学规:在私塾读书学习的学生,一律不准走出大门。
毛泽东对此很有意见。一次,他恭敬地对先生说:“老师,这样关起门来读死书,约束人们的思想,培养不出有独立见解的人。”先生听了很生气,斥责他目无师长,不守学规,并出难题刁难毛泽东。先生指着院里的一口水井说:“毛泽东,这口井你天天见,可该有独到的见解吧?今天罚你以井为题做诗一首,看你有什么高见!”
毛泽东听后,马上到院里围着井台转了两圈。略一想,写了首诗交给先生。诗曰: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先生看后半天不做声。
此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充分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远见卓识。
、有趣的药名情书
从前有一对以经营中药为主的恩爱夫妇。一次,丈夫离家办事多日未归,妻子用中药名写信,寄托思念之情。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今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寥寥数语,用十二味中药名,倾吐了思念丈夫的万缕情思。
丈夫接信后,心绪如潮,也写了一封药名情书。“药娘子一别,桂香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何路远,滑石难行,始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日苍耳子,明春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
两封情书新颖佳妙,堪称情书大观中一枝独秀。
、一幅画与朱可夫的下台
苏联元帅、四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1974)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功臣,曾受最高统帅部的委派赴柏林接受德国投降。斯大林死后,他积极参加逮捕贝利亚的行动,支持赫鲁晓夫上台,为此被任命为苏联国防部长。
但在1957年10月27日,塔斯社发表的一份官方公报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就在那次中央全会上,元帅被控怀有拿破仑的狼子野心,有意抬高自己,贬低党组织的作用。“物证”就是俄罗斯联邦人民画家雅科夫列夫所画的《胜利》那幅油画。现在不妨抄录两段苏共当时几位要员在全会上的发言摘要。
米·苏斯洛夫(苏共中央书记):
朱可夫缺乏最起码的谦虚……他派人去买来《胜利》那幅画,并且显然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摆进了苏联红军博物馆。那幅画是位马屁精画家画的,画面总的背景是火焰冲天的柏林和勃兰登堡门,就以此为背景画了一匹踏着战败国旗帜而陡立起来的白马,朱可夫同志则耀武扬威地骑在马上。这幅画很像那幅名叫《战无不胜的格奥尔吉》的圣像。
在我们苏联,在一个取得了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由一个骑着白马的将军来拯救一个国家,这种作法跟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对苏联现实的诬蔑。
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你想骑在以勃兰登堡门为背景的白马上炫耀自己,那你老兄就在德国人留下的残垣断壁前臭显吧。但是别忘了,部队可曾在您的率领下节节败退。
就这样,这幅画被赫鲁晓夫利用成了他剪除“内患”的工具。最后,朱可夫被解除国防部长职务,并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
而实际上这幅画的诞生过程是这样的:俄罗斯联邦人民画家雅科夫列夫还早在1946年就创作了该画,他既没同元帅见过面,也没告诉过后者这件事。朱可夫是在全会召开前两个月才知道有这么一幅画,这时画家早已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