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村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村共有4629人,其中共产党员144名,现有耕地7231亩。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模范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各项工作中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较好地发挥了班子的整体功能作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税金95万元,利润530万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他们把战略目标及时转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上来,两委一班人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入调研,广泛联系,先后创办了轧钢厂、硅棉厂、电熔镁厂,保温瓦厂、建筑公司、沙子场、水泥厂、铸件厂等十几个集体企业,成立了村企业公司,他们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借鉴邯钢经验,把邯钢经验一点一滴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推行成本核算,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执行厂长经理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了过去那种只会照章办事,不会管好管活,只知道死规定,不会研究新情况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增强企业实力和发展后劲,为创造钢铁生产规模优势,以原有轧钢厂为基础,又投资330万元,筹建年产2万吨的普线项目,实现利润50万元。投资150万元新上250轧机。村投资1800万元、占地1500亩,建设了工业园区,在园区中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11万伏的变电站一座,为上项目、上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来村进行投资洽谈的客商接连不断,使该村迈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最有经济实力的村。过去的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全村有耕地7231亩,其中沙地4700亩,沙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5%,全村1630户,人多、地多、沙地多,沙地既不保水又不保肥,遇到干旱年份,花生连种都不够,花生产量在百八十斤左右徘徊,过去吃粮靠统销。当书记后,大胆拟定了千亩沙地的大改造计划,实行材、粮、油、果间作,主要以兴水为前提,以造林为目的,防风固沙,治沙抗旱,全面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先后共开发沙地1500亩,改变了村过去花生产量低下,效益不高的局面,摘掉了沙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年产水果300万斤,年创效益180万元,
在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为老百姓办实事,受到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投资6万元,翻新校舍28间,并修建了花墙操场,购置了教学设备,使本村小学成为花园式小学,最新达到一无两有八配套。被省教委评为先进单位,并荣获一等奖。前后共埋设地下管道27150米,增设变压器3台,架设高低线路6715米,总投资145万元,扩大水浇地3400亩,使这3400亩耕地不再“靠天等雨”,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取得明显的农田经济效益。生活上对老党员照顾优先,当1938年前后入党的老党员有病时,集体去看望,逢年过节时进行慰问,多年来总是这样,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老党员深受感动。多年来先后按排了35名老党员、老干部在村办企业,使18名残疾人和贫困户家庭成员都有事可做,特别是村有一青年由于父母双亡,只有光棍一人,盖房经济困难,补给一立方米木材,帮助这位青年盖上了新房。投资3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出资60万元把至城区路段和主要街道修成了水泥路;出资1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并为小学生入养老保险;投资17万元,进行了全村的低压电网改造。此外对60岁以上村民每人每年发生活补助100元,老党员每人每月15元,老干部每人每月30元。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该村制度健全,阵地稳固,经费落实,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并在乡各村中名列前茅。
该村社会稳定,没有发生大案、要案,没有发生越级上访现象,原**功习练者都进行了转化,他们积极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活动,使该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进,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该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季普查和结扎率达到95以上。
总之,该村两委一班人,在搞好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该村已连续三年被授予区级文明单位称号。
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