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第3页
、放心消费、医疗卫生、关心困难群体、惠农工程等,着力解决影响民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平安赣州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28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51.39亿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1.66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9万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抓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赣韶铁路、济广高速瑞寻段、大广高速龙杨段、厦蓉高速赣崇段和瑞隘段、赣州南500千伏输变电站、西气东输二线赣州段、江西天然气管网工程二期赣州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鹰瑞梅铁路、寻全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广东核电集团投资600亿元核电站、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申报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积极组织好重大项目储备,超前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支撑项目。加强立项、审批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改善施工建设环境,破解资金、用地和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重大项目调度督查,形成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高效运行机制。
(二)集中精力抓工业,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金融资本与资源性产业的融合,推进资源整合和矿产开发秩序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稀土、钨、萤石等资源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工程,在汽车新型动力电池、永磁电机、led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发挥产业和人才优势,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壮大铜、铝、锡、钴等有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食品、机械产业转型发展;发挥区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等承接转移产业。发挥县域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着力打造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三大产业基地,培植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差别定位、错位发展的园区格局。加快推进赣州卷烟厂60万箱卷烟、华劲纸业高档纸品、曼妮芬针织品、五矿集团荧光粉和节能灯、金力永磁磁性材料及电机、赣州铝业铝合金板带材、孚能科技汽车动力电池、章源钨业高性能高精度涂层刀片等项目竣工投产,促进伟创力电源、东磁稀土永磁电机、江钨铜材深加工等项目达产达标,100项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40项。
(三)加快推进特大型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实施适度非均衡城镇化发展策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达到45%。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加快中心城区特大城市建设,完成赣南大道、红旗大道东延、章江新区路网建设和南、西出入口道路扩建,积极推进南门口综合改造、市人民医院新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金院区、老机场地块综合开发、西城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新(改)建公交站台100个,购置公交车100辆。抓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赣州开发区工业化新城建设,加快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各地县城发展。积极发展物流、中介、信息咨询、售后服务、餐饮商贸、社区服务等城市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继续抓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城同创”工作,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强力推进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加大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全面完成非工口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出资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业务总部、分支机构的集聚高地;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促进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基金管理、股权私募、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机构设立和业务发展;探索建立稀有金属、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碳汇权、脐橙等市场交易和金融结算平台,形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加快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立“一把手”抓招商工作机制,按照“主攻港澳台、巩固珠三角、抢滩长三角、挺进闽三角”的思路,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拓展招商领域,提升招商效果。积极对接央企、国际国内500强企业,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项目,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或1000万美元以上工业项目。依托重点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以商招商,加快引进协作配套项目。重视引进成长性好、配套性强和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强化项目策划、专业招商和安商服务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安商并重,加强招商项目后续服务,帮助解决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建成投产率和安商、稳商工作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重点出口企业培育,鼓励钨、稀土等优势出口产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实施能人创办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四大工程”,年内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户,私营企业2500家,培育100家民营企业进入规模行列。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脐橙、花卉苗木、生猪、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瑞金、信丰高标准打造赣南脐橙产业园。全年蔬菜播面165万亩,新增油茶10万亩、工业原料林20万亩,出栏生猪600万头。重点扶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个。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重点抓好4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集中资源和资金,集聚人口和市场要素,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业产业化科技培训。切实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和修复小型水利工程1000座,维修配套渠道1000公里;完成54座国家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有序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快速发展、竞相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力争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加大对章江、贡江、东江“三江”源头生态保护力度,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80万亩,开展“森林街道”、“森林通道”等十项创建活动,治理小流域40条。推进绿色生态矿区建设,全面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力争赣江源、东江源成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产业,做大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好赣州文化旅游特色牌。开发森林游、自驾游、休闲观光游、乡村体验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发展集度假、疗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启动“赣州植物园”建设,加快陡水湖景区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抓好瑞金红色景区和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创5a工作。强化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搞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鼓励使用新型节能低碳材料,推广节能环保新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余热余压发电等节能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商业垃圾处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完成6247个村点农村清洁工作,建设2万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新增农村使用沼气户数1.6万户,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率达60%以上。
(七)加快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抓好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争取组建国家级脐橙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江西理工大学等驻市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组建国家级稀土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园区建设和农村小学教学点调整优化,妥善解决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启动赣州职教园区和市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试点工作,整合市属师范教育资源申报设立赣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创意、传播服务和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和文化会展、演艺娱乐和文化旅游六大重点行业发展。积极申报成为国家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应急广播工程试点城市。加快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家、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推进市级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