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第2页
从源头上预防重点建设项目中的腐败问题。对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城乡低保资金监管等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各位代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我们战胜了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赣州发生了可喜变化。五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24、1.75和2.05倍,年均增速分别提高2.2、4.4和13.7个百分点。五年来,产业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和1.17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稀土、钨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份额分别上升至40%和35%,成为全国钨和稀土冶炼加工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建成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脐橙主产区。五年来,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当于过去25年之和的2.1倍。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8条,新增通车里程459公里,赣州黄金机场年进出港人数突破30万人次,赣龙铁路建成通车,现代化立体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新增人口32.26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29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五年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和4.68倍。赣州先后荣膺粤商、浙商、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被中国社科院列为“过去5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第三名。五年来,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市民生支出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4.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0和4平方米。
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牢牢把握赣州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充分发挥赣州的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千方百计上项目、增投入、引企业,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始终是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无论困难有多大,善于危中寻机,勇于逆中求进,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推动发展,始终是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无论什么时候,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大事,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任务多么繁重,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集中精力抓落实、抓操作、抓执行,奋发有为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始终是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
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州发展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财源结构较为单一,增收压力大,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亟待提升;项目建设用地、融资、征地拆迁难度加大;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市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展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赣州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善于在变局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抢抓先机,切实在“加快”上下更大功夫,在“转型”上见更大成效,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提交这次会议审议的《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为赣州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确立了六个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六个翻番、六个突破、五个提高”的发展指标,未来五年,将是赣州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五年。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突破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在全省排位前移。基本实现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资源大市向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的跨越。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51︰39。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4.1%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钨和稀土建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业收入翻两番以上,赣州成为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素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知名品牌。
特大城市风采彰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100万以上,成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的赣州、山水灵气汇聚的赣州、现代气息彰显的赣州、生活品质高尚的赣州将在赣江源头崛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达到6个,形成“一核二廊三圈”的城市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体系,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覆盖,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发展为先,构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格局。未来五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的意识,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进一步抓好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做大做强高端矿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转移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赣南城市群。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提升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二是坚持生态为重,形成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新优势。未来五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我们将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保护一批生态功能区,创建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抓好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培植壮大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
三是坚持创新为魂,注入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新动力。未来五年,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步伐,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力。我们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垄断行业等领域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江西“南大门”和全省开放前沿高地的优势,全面融入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合作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持久、最强劲的动力。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谱写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新篇章。未来五年,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举措,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扎实。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住房保障、出行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