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三进三同三个一党性分析材料
“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搭建为民解困“连心桥”
——“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党性分析材料
在我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委号召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以“深入农村、走进农户、锻炼党性、历练作风”为主题的“三进三同三个一”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使民政系统“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升华,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得到了进一步锤炼、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
一、在“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中查找到了差距
(一)主观方面的差距
一是思想观念不够开拓,不能适应拓展的民政业务需求。在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中,还未能完全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往往习惯于以旧的思维定势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不敢大胆打破旧的条条框框。过去认为民政只要把灾救好、把钱发好就尽职了,但通过本次下去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才了解到不但要给予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还须想方设法给予民政对象“智力”扶持。
二是眼光视野不够开阔,不能满足民政事业新的发展需求。认为近年来我县民政工作总体水平居全市前列,出现了许多亮点,得到了民政部、市局、县委政府的肯定。便存在了小进即骄思想,存在优越感和自满情绪,在工作中安于现状,沾沾自喜,工作标准不高,缺乏用长远眼光和视野来审视我县民政工作的未来。当在丰乐街道乌杨村了解还存在一些五保老人无法集中供养、一些贫困户饮水困难、一些困难群众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救助等问题后,深感民政责任重大,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是精神状态不够饱满,不能满足民政对象新的服务需求。在思想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工作干劲、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所衰退,有时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中游思想。在争取政府重视、社会支持、财政投入以及机制创新方面,有时候缺乏信心,特别是对于需要反复多次协调、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有时候还缺乏工作韧劲,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本次进村入户,深感民政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做好为困难群众的服务性工作,保持与群众的深厚感情。
四是调研督查不够深入,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群众需要。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既使下基层也往往是走马观花,下马看花多,解剖麻雀少。在抓工作落实方面,存在重部署轻检查监督,或是检查监督不够到位的情况。工作部署后就等着下面汇报,有的情况掌握不准,工作落实不到位。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感到需要把民政工作做实,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二)客观方面的差距
一是由于开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移民大县、国家级贫困大县,全县常年有民政对象18万人,加之开县灾害多发,社会救助量大面宽,社会保障力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与困难群众的期望值有差异。二是由于人民群众渴望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有效参与度越来越高,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管理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不相适应。三是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滞后、投入不足,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度不高,与广大老年人需求有差异。近年来,我县村(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但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质量较差的矛盾仍很突出。养老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缺少长远的总体规划布局,近几年来,建了拆,拆了再建现象突出。全县49个敬老院,大多设备陈旧,规模偏小。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步伐不快,全县仅有社会化养老机构2所,床位不到400张,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极不适应。
二、在“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中获得了体会和收获
(一)主要体会
一是“三进”拉近干群距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深入到农村一线、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中,走访慰问离职贫困基层村干部和困难群众,嘘寒问暖,融洽感情。召开院坝会议,虚心听取基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民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群众交心谈心,帮助群众干农活、搞生产,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在群众家中体验基层生活,干部在思想感情上、政策落实上、实际行动上、生活关照上与群众紧密贴近,干群情谊进一步加深了。群众感到党员干部腿更勤了、服务态度更好了,发自内心地说:党的干部是我们的依靠。
二是“三同”体验民情民意,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党员干部向群众缴纳生活费,吃住在群众家中,共同劳动、促膝谈心,了解民忧民困,体察群众艰辛。在与群众相处的日日夜夜,感知农村群众那种纯朴、善良、热情、乐观的优秀品格,通过党员干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接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深刻教育。
三是“三个一”排解民忧民难,农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撰写一份个人党性分析材料、形成一篇所驻村村情民意调研报告、结对帮扶一户农村贫困群众或生活困难党员,切实做好对农村群众的帮扶工作,切实解决了一些当地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宣传、督查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打造“阳光政务、村务”,增强群众对党的可信度,夯实社会和谐基础。
(二)主要收获
一是党员干部内心境界得到升华。党员干部们到村社后,住在当地农户家,同他们一起参加田间地里的劳动,同时还和当地村干部和农户一起商议如何抓好本地发展和家庭经济增收问题。回来后,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内心境界得到显著升华,他们感到:同在蓝天下,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人血肉相连,农村的脱贫与发展致富太需要党员干部的帮助了。
二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转变。深入基层,甘当“学生”不当“先生”,自觉求智于民、问计于民,改变指手画脚、乱发指示现象;当好“主人”不当“客人”,仔细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所求,以“主人翁”精神,解民难、帮民困、助民富;丢掉群众讨厌的官气,发扬以民为本的风气,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是为民服务的信心得到增强。当前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交通不畅、信息不灵、电力不足等生存障碍,但他们并没有埋怨情绪,更不向政府伸手,只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党员干部没有理由不感到自足自慰,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更没有理由不去为群众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四是群众具体困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县民政局党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困。投资83万元新建丰乐敬老院;借助对乌杨村扶贫平台,保证对口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并筹资5万元(每位党员捐资100元,其余资金在局机关行政事业节约经费中筹集),作为乌杨村“贫困户生产扶持周转资金”,每年底回收,次年初又下拨,确保资金“生血”功能,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由乌杨村支部核查本村贫困户饮水困难的对象户和资金需求,报民政研究解决;针对民政系统贯彻全县“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活动,推出优秀人才,指导、支持该村的建设和发展。
三、在“三进三同三个一”的长效机制中加强党性作风实践锻炼
(一)树立信念,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不能丢。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心往基层想,人往一线走,事为大家办,在谋划发展、研究政策、推进工作时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发扬民政干部的“孺子牛”精神,从办公室中走出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深入社区,深入农村,亲近民众,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提高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一要弘扬“敬业”精神,在寻求发展上动脑子,在创新工作中探路子,在解决困难问题上有点子,在完成任务中想法子,出色完成各项业务工作;二要弘扬“奉献”精神,把智慧和精力献给民政事业,把爱心献给困难群众,善于倾听百姓的呼声和期盼,了解困难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三要弘扬“务实”精神,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以忘我的工作作风为民政对象服务,将各项为民服务的举措落到实处;四要弘扬“廉洁”精神,坚持严以律己、廉政勤政,始终保持良好的民政干部形象,恪守党的纪律,恪守职责,恪守民政法规,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民政救苦的钱、救难的钱、救命的钱管好用好。五要弘扬“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应对新时期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多出思路、多出措施、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业务学习之风,切实提升民政干部“求真务实、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为推进民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转变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坚持开展“党员先锋岗”示范创建活动,党员干部以忘我的敬业精神为民政对象服务,争当岗位排头兵,做到有求必应、有苦必问、有贫必访、有访必回、有报必查、有困必助,树立民政系统良好形象。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针对乡镇合并幅员面积宽、服务对象居住分散的现状,实施民政工作办、站和工作人员“代办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推行便民“五项措施”,更好更快地为民政对象服务。三是设立民政**绿色通道,民政干部在接待服务对象时,坚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自觉做到“用一张笑脸、端一盘热水、沏一杯热茶、递一把椅子、了一桩心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改善干群关系,凝聚民心,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四是坚持做一个有心的人、一个心重的人、一个心诚的人,实心实意为困难群众服务,做到在民政干部眼里,困难群众似父母;实现在困难群众眼里,民政干部似亲人的氛围。
(四)为民解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围绕打造“现代民政、开放民政、阳光民政、活力民政”目标,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主题,自觉主动问计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保障民生、推进民主、服务社会。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推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