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六个有”建设新农村典型材料
——县村党支部工作突出“六个有”建设新农村
近年来,县镇村党支部按照书记“要在推动发展中让基层组织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和谐搞建设,切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近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83元。
一、带头干有核心。、的村党支部换届,村都采取了“两推一选”的做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班子,班子在群众中的公认度越来越高。,县委还从移民局下派一名科级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加强了支部班子力量。同时,村党支部始终注重抓好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每逢党和国家有重大政策决议出台,都组织全体党员集中收听收看,并邀请县委“流动党校”教师到村里举办政治理论培训班;始终注重把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作为提升战斗力的“民心工程”来抓,打造党支部的核心权威。
二、干什么有目标。在抓好党支部建设的同时,村还对村委会、群团组织、老人协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党员、“六大员”乃至村民个人等所有的村级组织和队伍,都实行“项目带动、目标管理”。村党支部每年根据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确定一批切合村情实际、涉及多数群众利益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出详细的目标任务分解表,将每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组织和各支队伍抓好落实。去年以来,全村共实施农贸市场建设、路灯安装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80个,做到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组织和个人牵头负责,形成人人肩上有任务、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合力。目前,70%以上的重点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他项目也已全部动工,其中完成80%以上工程量的占96.3%,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
三、怎么干有程序。村党支部建立了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六步工作法”,凡是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均按照六个步骤规范运行,形成村“两委”与群团组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老人协会、民营企业等各组织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分层落实的局面。为确保“六步工作法”有效运行,村采取“建一会抓四会”模式,即:村党支部每年牵头召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督促开好年初恳谈会、季度通报会、半年督查会和年终评议会四种会议,建立起村党支部与各组织之间的联席会议、定期汇报、协调服务等制度。今年以来,已召开恳谈会2次,季度通报会3次,“七一”前召开了1场新农村建设现场点评督查会,全村党员群众对“六步工作法”的知晓率达100%,真正做到村级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想干事有平台。为了让村级每个组织和个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积极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一方面,立足本村工业企业多、发展快的优势,组织企业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引导、发动各企业共同为新农村建设出资出力。据统计,近年来,村内各企业每年投入资金20多万元,累计建设村公益事业项目47个,帮扶困难农户、“二女户”39户。另一方面,对农村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对“六大员”等其他干部实行“亮岗履职”,共设立了兴办企业岗、乡风文明岗、村务监督岗等5个岗位,根据党员干部的特长和实际,组织他们择岗、履岗,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骨干表率作用。同时,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凡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一律实行民主决策听证,尊重他们的建议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比如,在实行村集体林权改革时,对4000余亩集体林是否分到个人,村民意见不统一,存在较大分歧,经过召开3场民主听证会论证,最终确定以集体联营的方式成立股份制林场,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
五、干得好有激励。工资待遇上,对在职的村主干实行“固定补贴+绩效补贴+误工补贴”制度,除固定补贴、绩效补贴分别由县财政、镇财政承担外,严格根据年终考评情况发放一定的误工补贴。养老待遇上,在职村主干由县、乡、村按不同承担比例每届缴纳保费6000元,确保60岁后每月至少能拿到50元以上的养老金;对原曾任村主干6年以上、满60岁、未参加过社保的,则从开始,按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养老补助。政治待遇上,对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党支部都极力推荐作为各种类型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表现突出的年轻党员、团员,作为村级后备干部来培养。
六、干实事有帮扶。针对村是县第一大村,民营经济活跃,各级领导关注,驻村挂村部门多的特点,村党支部主动作为,着力发挥好下派驻村任职干部自身文化素质较高、上下沟通协调便利、政策信息灵通等优势,结合本村现实发展需要,多渠道争取资金、项目、技术、人力等方面的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主动对接省、市、县直机关与农村党组织“联帮带”活动,积极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沟通联动,开展城村共建、联建共创活动,与挂村的县移民局建立了“八个一”的联动帮扶制度。两年来,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先后协助村里争取省、市库区移民局等十多个省、市、县直部门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帮助村里兴建或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农民公园、老人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项目20多个,培育生产大户2户,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促进了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