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财政局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打算第3页
基础设施工程资金1879万元;生态工程资金3728万元和文化体育工程资金502万元。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有了资金的保障,各项民生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7、积极发挥国资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融资功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县国资公司在去年融资112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全力以赴融资10000万元,用于新城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全力协助点石公司向广东省湛江市商业银行贷款0万元,用于开发华弹赤铁矿,矿山开发进展顺利。二是经过精心筹备,宁南融资担保公司于今年元月成立,今年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风貌打造1930户提供担保贷款1060万元;为松新镇上游村8组中心村建设43户提供担保贷款344万元,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8、积极参与企业改制,为我县经济发展服务。
参与对县百货公司、松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公司、车队等企业改制的资产清理、评估、改制方案制定和落实等工作,安排企业破产关闭安置职工补助经费;同时积极参与百货公司商住房合作开发项目的组织实施。通过改制工作的开展和资金的投入,正确处理了国家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关系,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了我县企业的正常经营,优化了全县企业资产结构,壮大了企业实力。
9、搞好票据管理和政府采购监管。
(1)加强票据管理。财政局严格执行《票据法》,加大对全县票据使用管理,实行票据准购制度,凭证购买和规范使用统一的新版票据。按照“验旧购新、限量供应”的要求,做到“以票管费、票款同行”,全面推行财政票据代开工作。从源头上加大了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治理力度。
(2)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我局积极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管工作。对政
府采购的项目和资金情况进行认真审批,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对采购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全程参与,进一步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 加强廉政建设 , 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10、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切实增强保障能力。拨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90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77万元。拨付住房保障资金3850万元,落实廉租住房建设资金2814万元,廉租住房租金补贴543万元。支付企业破产关闭安置职工补助和就业补助资金400万元;支付城市医疗救助资金63万元;支付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89万元。确保死亡伤残抚恤、退伍安置、殡葬改革、残疾人康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对财政资金的需求。
11、认真开展债务清理工作。一是协同教育部门做好乡镇“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
制订化解方案,落实资金,完成“普九”债务的化解;二是按上级要求进一步做好乡镇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的清理核实,完成政府债务的统计。通过政府债务清理,摸清了债务结构,为今后化解政府债务打下了基础。
12、认真开展“小金库治理”等专项检查。按照省、州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资金、小金库清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资金基金、会计信息质量等各项检查清理工作。对全县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会计基础工作等各方面进行监督检查,针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通过检查,促进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为我县构建项目资金监管和“小金库”防治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对单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围绕建立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干、廉洁高效、能打硬仗”的财政队伍为目标,结合创先争优级活动,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
型、竞争型、服务型”机关活动,着力营造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财政干部职工服务改革与发展大局的观念,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健全内部监督机制,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顽强的财政队伍。(二)财政工作存在问题和困难
我县财政收入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很大,今后财政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增长途径单一。近几年来,我县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税收性财源严重不足。二是收入结构不合理,持续增收难度大。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增加,由于非税收入一次性的特点,财政收入要实现持续增长十分困难。三是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刚性支出压力加大,支出需求与财力可能存在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改善民生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兑现,财政支出增长迅猛,压力巨大。
五、2011年财政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11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推进宁南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加快构建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宁南做出积极贡献。
(二)财政工作目标任务
1、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1年计划完成一般预算总收入26740万元, 同比增长10.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100万元,同比增长10%。
2、2011年继续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科教、卫生、社会保障、扶贫以及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需要,强化预算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不合理增长,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活用好,保障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3、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活动,促进我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新台阶,同时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三)财政工作重点
1、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强化财税收入征管
(1)严格税收政策,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切实维护税收法律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厉打击各种偷逃行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种征管措施,做好主体税的征收,管好小额、零星散税,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做好税源测算,加强部门联系,强化收入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加强非税收入收入管理。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它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财政综合财力。
2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
(3)积极培植财源,促进财政增收。加大财政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壮大市场经济实体,重点培育骨干企业生财,打造稳定的骨干税源;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提高工业经济创税能力;重点抓好烤烟、蚕丝、矿业等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为支柱产业提供服务,解决存在的困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升级,加大矿业、水电、建材等产业的发展支持
力度、开辟县级新财源。(4)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用招商引资治疗我县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工业“短腿”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硬投资环境;二是要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做好政策研究,为商家提供最优惠的税收和投资政策,打造一个让厂商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快发展的软环境;三是加强业务指导。积极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全面提财政职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企业和商家进行业务指导和全方位的服务,用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与商家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5)积极争取资金,为我县建设服务。一是要认真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我县在经济发展、财政在收支和全县各项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二是要根据工作实际,认真研究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拉动内需的等相关政策,与各有关单位共同做好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事业、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等项目的申报,积极争取上级更大的扶持。三是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工作力度。四是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加大财政服务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抓好“两保”和“低保”工作,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和“两保”、“低保”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事来抓,想尽一切办法认真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及其他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
(7)搞好企业改制,增强发展后劲。安排资金,配合相关部门继续搞好我县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好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正常经营,以增强发展后劲,培植后续财源。同时正确处理好国家和职工个人的利益,保持稳定。
(8)做大做强融资平台,促进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国资公司和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扩展工作,将国资公司注册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1.8亿元;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金由万元,增加到1亿元。通过扩展注册资金,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推进新城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
(9)及时兑现各类补贴,体现党的政策。继续做好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石油价格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各项工作,及时向广大人民群众兑现政策,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维护正常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支持生态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及时带给千家万户。
3、加大财政改革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