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总结报告 > 工作汇报 > 正文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

工作汇报范文 发布时间:2015/7/2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br>古村位于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大桥江乡境内,村落屋居面积0.5平方公里左右,现有326户、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龙姓村民占总人口的97%,是江南尤其是湘西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br>的名字颇有来历。此地原系曹姓居住地,叫做曹家坪。附近葱崽园还有一江姓富户,龙姓本来住在小溪的老屋坊。后来曹、江两姓家道衰落,将田土房子慢慢卖给龙姓,日子一久,龙姓随之迁移到该村,而曹姓则搬到西晃山脚下的洞塘溪居住。自龙姓搬到这块背靠青山、三面环水的风水宝地以后,可谓家发人兴,人丁兴旺。最鼎盛的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就出了18户大户人家。目前该村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窨子天井屋,都是那时修建。这些屋舍多为砖瓦结构,封火鳌头,气派非凡。清朝时期,该村人才辈出,文武双全,尤其晚清拔贡龙植三还当过“湘西王”陈渠珍的师爷,参议政事。因为村里已经没有曹姓人氏居住,为了发扬豪侠气慨,在龙植三的倡议下,村民一致同意将“曹家坪”改名为“”。但是老一辈人和民间还是习惯称该村为曹家坪。<br>古村的文化底蕴集中表现在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名人文化、福寿文化、和谐文化五个方面,其韵味当是乃至整个湘西地区文化风情的特写。<br>从现存的史料和口碑资料中调查发现,古村有人居住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千百年来,人民在这里躬耕细读,繁延生息,不仅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居住、工艺、饮食等物质民俗,也创造了让人叫绝的节日、礼仪、信仰等精神民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久沿成习,传而不衰,成为古村历史文脉的现实载体。<br>(一)文化生态良好<br>古村背依青山,对面近处三面坡田层叠,远处山峦环绕,山脚与田畈之间穿行淙淙溪水,山如屏障,水似玉带。鸟瞰古村,环村五座青山形似蛟龙,起伏腾挪,风水行语曰“五龙窜槽”。村民龙学文、龙学好家旁边,有一口泛碧溢玉的老井,当地习惯称为“龙眼”。聚族而居的龙姓村民,对这方与“龙”结缘的风水宝地无疑珍爱有加。或许因为“龙”的守护,古村虽经过历史风雨的浸淫,遭受时代炮火的洗砺,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蒙受了不少损失和破坏,但很多文化符号、文化基因、文化形态仍得以承传至今,光彩照人。寨堡老墙虽已毁坏不少,但透过断壁残痕,抚摸墙石堡基,依稀可见古村当年高大夯实的雄姿丽态。村中古巷,有一户被袁世凯麾下游兵刀砍枪击过的古木门,现在仍固若金汤,牢不可破。“文革”时“破四旧”以石灰、黄泥覆盖的“小资情调”——大门题字、楹联以及门墙花、鸟、鱼、虫水墨小画,依然凝结着古村昔日的品位。<br>(二)古民居建筑完整<br>最古的民居距今约七百年,宅门上题“科名世兆”门楹,为龙姓先祖科举获功名后,自“老屋场”移居豪家坪时所建。古村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一般墙高三丈,一律封火青砖砌成,一律呈几何等边以斜角开墙为门,墙内一律为窨子屋,或两栋二层等高对峙,两侧等高厢房相连,中留敞亮天井,似北京“四合院”;或二进二层主屋相叠,前配等高厢房,留天井,颇具苏州园林建筑结构风格。中堂楼房较两侧房间阁楼略升,与天井呼应,高大敞亮;每间房皆镶镂花木窗,木壁雕龙画凤、刻走兽飞鸟及花草,典型的湘西木刻;柱石或方或圆,上雕花纹;天井底或铺整块石板,或嵌各种几何图状石块,干天井常架条形石块于坑上,湿天井常置石鼓于方坑,勾连交通。像这种较完整的建筑在该村尚有38栋。有的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只要稍加修复,基本可重现旧貌。过去,这里还建有戏楼、风雨桥、宗祠、庙宇、牌坊、商铺,可惜都已只剩下遗迹了。<br>(三)民间工艺丰富<br>古村的人们有着苗乡共有的印染、剪纸、雕画、挑花、刺绣、扎花、绘画、纳袜底、打鞋垫、织彩带等民间工艺习俗。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服、被褥、门帘、蚊帐等生活用布,都是自纺自织的家织布。他们将“喜鹊窜梅”、“双龙抢宝”、“凤戏牡丹”等花纹印染于布料上,就成了耐用、不褪色的印花布。妇女们对桃花刺绣更是得心应手,针到活成。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睡的床帏,垫的袜底,都是她们心灵手巧的艺术什物。在村里,至今还有老人、妇女在家挑花绣花,将一件件精美的绣花头巾、枕套等工艺品销往村外,颇有市场。遗存在村里的木雕、镂柱、石刻、墙画等等,也大都是本村的能工巧匠们艺术成果的汇集。革命烈士陈佑魁的遗孀龙溆就是出生在这里。她不仅聪颖好学,智识过人,还有一手挑花刺绣的本领,绣出的龙凤、花卉都神态逼真,让时人赞叹莫及。昔日隐居娘家抚养革命遗孤的日子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她就是靠挑花刺绣的手艺维持生计。一代豪杰龙翔有着过人的纸扎技艺,特别是龙灯手艺常让乡邻望尘莫及。之所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间工艺财富,主要得力于这里自古耕读成习,节俭持家、爱美求美的历史传统。<br>(四)节日习俗独特<br>岁时节日是民俗文化的形象演绎和重要构成。古村传统节日活动除了中国全民族性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外,还有本土本族的民间节日。这些节日,有季节时序性的,有纪念祭祀性的,有娱乐交往性的,还有祈求庆贺性的,也有以上特征互相交糅、兼而有之的杂错性的。一是正月过“雨水节”。这天忌挑水,不出工,相传这样会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二是农历二月“过社”(春社)。每家每户掐“社菜”、“挖野葱”、“煮社饭”,然后是扫墓、垒坟、祭祖。三是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节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用菖莆水浴,采艾叶悬门,洒雄璜驱霉,烧香纸敬祖,观龙舟于河。四是农历六月过呷新节。即呷肉食外,还要到稻田掐几杆稻穗,放饭上蒸熟,摘新辣椒、新茄子或其他新鲜瓜菜供全家食用,表示吃新谷新米新蔬菜。五是过农历“七月半”。村人称“中元节”、“鬼节”,燃香焚纸,烧包笼,祭祀先人。六是过农历十月初二“保冬节”。节日这天,杀猪宰羊,打粑唱戏,意在庆贺丰年,敬祀神祖。这种气氛,不亚于过年。七是腊月二十八烧年纸。新婚郎女在这天要回娘家与岳父岳母、哥嫂、兄妹同过小年,村里称“呷年嘎饭”。<br>在,以往还盛行一种颇具特色的节俗活动,叫“打青醮”,即一种“做道场”的祭祀活动,既有儒教的正统,又有释教的超然,也有道教的神秘。一年四季都兴做,尤以“春祈秋报”为主,但时逢农历五、六月,如遇天旱久晴不雨,禾苗干枯或病虫成灾,夏季也做道场。其中的秋季道场隆重、壮观,一般放在秋收完毕后进行,旧称“人命道场”。由村寨一名或几名首事(头人)出面与众商量,筹粮措款,安排事宜,时间为五天。第一天请来先生(儒家文人)、道士做准备布置场所;第二天早晨悬幡升五色彩旗,白天道士行法事,敲木鱼,念经卷;第三天游船(篾条做骨架、五色纸糊成三尺长的小船)、舞草龙灯(稻草扎成的小龙,供三人舞),在村寨四周及田间地角游行。第四天白天道士行法事念经文,晚上放河灯(用彩纸在一模型上糊成的朝天小纸灯,底部涂有防水的蜡油)于溪水中。第五天白天道士依然行法事念经卷,晚上绕村寨周围道路插路烛,边走边点,围村转一圈之后道场仪式才告结束。在打青醮的五天中,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斋粑呷斋饭,祈求天公神灵保佑四季五谷丰登,一生吉祥平安。<br>(五)表演艺术活跃<br>艺术源于**,由于节俗文化独特,历史悠久,这些带有**意味的祭祀、庆祷、娱乐等节日习俗往往伴以特定的器乐演奏,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歌舞和戏剧活动。节日习俗是滋生民间艺术的土壤,是展示民间艺术的舞台,两都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如前文提到的“打青醮”,就有“娱神娱人”的歌舞表演,乐器弹奏。<br>作为苗族主姓的族名,秉承着苗族能歌善舞、喜书爱画的历史传统,龙氏家族延续着本族书香盈室、墨韵怡心的祖传血脉,把自己悠美质朴的歌声化作了对劳动的赞美,把自己铿锵喧烈的锣鼓化作了对生活的吟咏,继承和光大了本族的民间艺术光华。相传伯高公爱看戏,他在朝廷当大官,告老还乡时,皇上恩准,在堡寨大门前竖起了一个大戏台。自此,每年请外地、本村的戏班从正月起,一直唱演到二月间做阳春时才停止。一旦演出开始,村民当天从家里拿出火箱、凳椅就一直摆在戏堂里,到次年演出结束才拿回家。常常是四五百人聚在一堂,看不释眼。除了从腊月至正月为该村唱戏演出的高峰期外,这里到了三月要唱社戏,五月要闹龙舟、唱龙歌,七月要放敲锣鸣鼓,迎接“余纳会”开会议式,九月要唱汉戏高腔,十月要“打青醮”。村里遇丧事,要唱傩堂戏;村里过喜事,要跳花灯等。由村里德艺双重的老人组织成立的“文汇堂”、“七贤堂”则是专业性的演出机构。他们上演最负盛名的地方戏剧品种要数花灯戏、辰河高腔、汉戏、傩堂戏、阳戏了。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跳花灯”又叫“摆灯”,常常是在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村里花灯队走户窜村,玩灯拜年。外去“跳灯”时,前面举着“神灯”,打着各种灯笼,舞着纸扎的各种小动植物,中间是2-3个“灯娘娘”和“赖花子”,全骑在青壮年的双肩上,后面跟着一群唱灯的和打乐器的,尾随小孩一大群。跳唱时,扇法多姿,舞态多变,锣鼓多韵,把村寨春节的欢乐喜悦气氛演绎得淋漓尽致。辰河高腔、汉戏、傩堂戏是该村祖传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剧种。高腔的代表剧目有《五虎平南》、《仁贵镇东》、《大审白玉霜》等;汉戏的代表剧目有《醉战幽州》、《收姜维》等;阳戏因多在阳春三月间演唱而得名,其代表剧目有《三宝舞龙》、《三仙传道》、《大魔兵败渡小溪》等。演戏的主角有龙宏根、龙治军、龙桂莲、龙彩华、张绍基、龙绪功等人。他们大多从十几岁开始学艺,还言传身教,不忘培养本村演戏的接班人。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剧团,二十多年来演出的足迹遍及四邻八乡及凤凰、铜仁、芷江等地,他们常常是先演戏,待民众看了满意后再付报酬,几乎每到一处,都唱红走俏,倍受欢迎,往往在一个村演出常常一演十天半月尚难辞行。剧团被农民称为“咱们的贴心剧团”,曾受到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多次表彰奖励。人还有习武的传统,历史上就出现过龙达山、龙元魁好几位武举人,不过他们习武旨在自卫和强体健身,并融入戏舞表演的武功中,留下了不少佳话趣闻。<br>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况》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