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防御工作成效及经验
省是我国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山地、丘陵、岗地占全省部面积80%,汛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左右,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过程中,湖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突破防御难题,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防灾实际,有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总的看,由于防御工作方针对头、措施到位,成效显著。,在遭受超强台风“对帕”等天气系统影响下,发生严重山洪地质灾害840多起,死亡人数仅为近来山洪地质灾害平均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湖南省历来十分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灾责任制。全省实行省领导包市、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指挥体系,为防灾抗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湘西自治州落实县、乡(镇)、村、组、户五级责任制,形成一名县级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名乡镇领导、一名村干部、一名看守人员“六捆一”的较为完善的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
(二)多措并举,及时预警。初步建成一套“土洋”结合、科学实用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开通灾害性天气预警手机短信服务,将有防御任务地区包括村干部在内70000多手机号码纳入到气象短信平台,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由他们利用广播、电话、敲锣、吹哨等方式迅速传递给村民,及时采取避灾措施。7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预警系统,每村配备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有效解决了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问题。
(三)排查隐患,完善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目前,全省96个有防御任务的县(市、区)、1611个乡镇、13396个村都制定了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村组抢险转移骨干和村干部、党员包户制。为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还大力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四)以人为本,转移为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御工作首位,及时转移受灾威胁群众,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据统计,,紧急转移人员达132万人次,在抗御超强台风“圣帕”过程中,组织转移人员75.7万人。7月27日凌晨1时,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涧村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村干部立即安排信号员叫醒熟睡村民,组织487名群众紧急转移。半小时后,特大山体滑坡将村庄掩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五)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制作紧急避灾宣传教育片和宣传图册,通过网络下发各地。开展防御培训“百千万”计划,即省级负责培训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百名县(市、区)长,市级负责培训千名乡(镇)长,县级负责培训万名村(组)长。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一)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防灾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坚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土洋结合的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在组织动员方面,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切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
(二)必须突出防御重点,狠抓基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宣传培训工作,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必须狠抓基层预案体系建设,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指导县、乡、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必须强化保障措施,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强化科技保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程度,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保障。二要强化工程保障。做好灾害易发区工程治理规划,加大对灾害防御工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灾毁工程,病险工程以及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夯实工程减灾基础。三要强化协调配合。加强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防灾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灾抗灾工作合力。
(四)必须着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既做好当前灾害防御工作,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禁止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长远利益,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处于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
到气象短信平台,免费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由他们利用广播、电话、敲锣、吹哨等方式迅速传递给村民,及时采取避灾措施。700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预警系统,每村配备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铜锣、若干个高频口哨,有效解决了灾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问题。
(三)排查隐患,完善预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目前,全省96个有防御任务的县(市、区)、1611个乡镇、13396个村都制定了预案,明确预警信号的传递,明确安全转移路线、地点,明确安全区、危险区的范围,明确村组抢险转移骨干和村干部、党员包户制。为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还大力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
(四)以人为本,转移为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御工作首位,及时转移受灾威胁群众,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据统计,,紧急转移人员达132万人次,在抗御超强台风“圣帕”过程中,组织转移人员75.7万人。7月27日凌晨1时,泸溪县潭溪镇朱雀涧村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村干部立即安排信号员叫醒熟睡村民,组织487名群众紧急转移。半小时后,特大山体滑坡将村庄掩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五)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制作紧急避灾宣传教育片和宣传图册,通过网络下发各地。开展防御培训“百千万”计划,即省级负责培训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百名县(市、区)长,市级负责培训千名乡(镇)长,县级负责培训万名村(组)长。
二、存在的问题用薄弱环节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全省山洪地质灾害影响区域17.43万平方公里,涉及600多万人,确定较大隐患点7600多处。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隐患点以外区域也曾发生过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事故,防不胜防。
二是防灾抗灾基础薄弱。灾害易发区大都位于边远山区,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病险工程多,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
三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限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小尺度、短历时、局地强降雨”预报精度和预见期还不能够满足防灾避灾的需要。
四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
五是预警系统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座谈中,有关部门反映预警系统建设中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防灾能力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一)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普遍性,严重性,而防灾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扭转,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防灾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