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语言及其文化传扬演讲发言
父亲捡到了一个破收音机,要我每天准时跟它学习国语。他说,中国人一定要会说中国话
主持人,各位女士、先生,下午好!
今天文化讲坛这个主题很了不起,也相当大,所以我决定用我自身的经历对它做一点小小的诠释。
我出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我7岁,我父亲是乡下的一个木匠,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当时他捡到一个破收音机,想方设法修好以后,立即要我每天准时跟它学习国语。我父亲说:“中国人一定要会说中国话。”“语言和国家民族是共同体”的概念,从小就牢记在我的脑海中。
我从小接受了完整的汉语教育,等于接受过中华文化的洗礼,对于国家的分分合合,我相信终极的统一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到留学,念完了书以后,跟我先生在1966年选择回到大陆。我相信有一天会“经过北京回到”。不巧的是,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我们呆了七年多才离开。其间让我最伤心的就是看到中华文化被“革”掉了很多。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到苏北平原劳动。有一天夕阳西下,看到平原上火红的太阳,我先生就指着太阳对一个扛锄头的同事说:“这个太阳真像的煎蛋。”那位同事肚子也很饿,说,“这叫荷包蛋,我可以一口吃一个。”结果有人去汇报,不久这位同事就被隔离审查,最大的罪状就是“一口吞日”。 我先生也受到连累,整天写检查,整整三个月不能回南京。写了三个月交代为什么把伟大的太阳比作美帝国主义的煎蛋,而不是阿尔巴尼亚或者前苏联的煎蛋。三个月之后他回到家里,我看到他吓了一跳,瘦得像一根木棍。从此以后我们家尽量不吃煎蛋。
当年我是在结婚的,但是我那时一直想回中国,所以坚持不生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小孩生下来是公民,我希望他生下来一睁开眼就看到中国的蓝天大地,是个百分之百的“国货”。 孩子还没生下来,不知道是男是女,我先生姓段,我们就给孩子起好了名字,叫“段炼”。因为北京的街上每天早上都有人高喊:“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1973年底,我们全家移民到加拿大,那时候我就写了小说《尹县长》,是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小说和散文,后来被归为伤痕文学。再后来我们移居到,正是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际,觉得太好了,就把写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新一代华人的生活和奋斗上,后来也涉及海峡两岸,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老一代的在美华人被称为“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后来我就不再写这“三把刀”了,而是写在奋斗的新一代华人高级知识分子,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http://nayishi.com
因为我坚持中文写作,所以我一直感觉自己生活在中华文化的圈子里,悠游自在。同时我也一直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我们很关心中国发生的变化,在海外大力推广中文教育、创办侨报,都是这种关心与热爱的表现。我在旧金山办过《远东时报》,宣传两岸“三通”。很多华侨都心系中国,“爱我中华”,当然不是指那个香烟。 尤其是爱中华传统文化。海外华人作家普遍都有这种认识,大家虽然分散于五大洲,但是都有相聚取暖、互相鼓励的渴望。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推举我创立了“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在座的戴小华女士是第三届会长,在马来西亚召开过盛大的年会。
中华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积淀而成的,也不是说破就能破的
有一本书叫《1995闰八月》,曾经在畅销。很多人相信就在那一年的那一个月两岸就要打起来了,海外华人都非常担心。我在那一年赶回,从此就多了一个促进两岸和平的愿望。
两岸分隔一个甲子,但大部分时间,很多人都以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我们提倡忠孝仁爱的儒家思想,我们年年都祭孔,我小学的时候还到台北去跳过八佾舞。
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到今天还是最热心公益的地区之一。可是这几年出现了危机,因为有一股分离的意识搅乱了。先是李登辉12年执政,用“戒急用忍”走“隐性**”路线。接着是陈水扁8年执政推行“去中国化”路线,譬如把方言闽南语改称“台语”以取代国语,甚至说英文也是一种国语,拒绝使用汉语拼音而自创拼音符号,等等。像我们这些反对的人都被贴上不爱的标签,会受到口诛笔伐。
凡此种种,都搅乱了几百年来使用华文、汉语因而完整传承的中华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不仅使得的经济在滑坡,而且使得的大学生缺乏自信,也缺乏国际观,缺乏比较远大的人生目标。在1960年代,青年学生就自发组织过“中国青年自觉运动”。但是后来呢?很多学生不会去想“我们中国人”这5个字,产生了民族认同的危机。
然而中华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积淀而成的,也不是说破就能破的。有部分偏激的“**”人士为了求分离,不择手段地篡改语言、捏造历史来否认祖宗。比如前两年有人听说我们要到西安桥山祭拜黄帝陵,“**”人士就很不以为然,说我们的祖先不是黄帝。我问那是谁啊?他们说是蚩尤。 但是,广大的人民还是以“龙的传人”、炎黄后裔自居的。3月,山东文友邀请我去参加清明节黄帝陵祭奠,海内外华人文艺人士集文成书,并在桥山种植一棵“中华世纪柏”,象征新世纪中华民族再次腾飞。我被额外要求贡献一包的土,以便与黄河、长江的水一同滋养这棵柏树。
我个人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去参加盛典,但的土是不能缺少的。哪里最能代表?我一问朋友,众口一声:“阿里山!”谁带我上山?谁最近要飞往中国大陆?我仅仅打了一通电话,所有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热情可以想见。有两位朋友轮流开车带我去阿里山,当天铲回一包土。然后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那天他正好要飞上海。他到了上海后再将土快递到山东,再转到西安,如期在清明节,合着长江、黄河的水,种了这棵柏树。
今年7月我有幸到了桥山,找到了这棵生机旺盛的柏树,觉得它长得特别翠绿,因为它下面有的一包土。 小小一包土,那可是人不忘中华始祖的象征!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强国更重要的力量,有文化产业行销世界,中国人才更有话语权
我很想强调:有共同语言才能保存并传承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加速两岸的统一。
我很高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经济又翻了几番,而且以中华文化为傲,在海外广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一连四年都举办这样的文化讲坛,我非常感动,这也是我们传扬文化很好的象征。
这几年人十分关注汉字的前途。汉字富于象形和音声之美,全球独一无二。简体字确实是比较容易书写,但有些失去了文字之美,也不利于保存古典文集,有些字因简化过度已经衍生困扰。有人以为电脑转换可以解决一切难题,但未必如此。比如,今年7月我和画家刘国松去陕西开会,他的名字“國松”被写成了“國鬆”,那是“肉鬆”的“鬆”,(全场大笑)尴尬可以想见。还有已经过世的萧乾,他之前来我家就跟我讲,我这名字一简化就变成了“萧干”, 将来坟墓上就写这两个字,他说,陈若曦,我死不瞑目。
其实,我自己也喜欢简体字的方便,我想是不是可以对简体字做些更合理的修改,做到在文化传承与发扬之间有脉络可循。
上个世纪80年代我访问韩国,满街看不到一个汉字,但是这几年他们又恢复汉字了。他们还从中华文化里面汲取养分,比如一部《大长今》,看点就是汉医、汉药,结果风靡了全球华人。我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中华文化。
让我最后再强调一句:经济好,科技发达,楼比高,桥比长,这些都是好事,但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强国更重要的力量。有文化产业行销世界,中国人才更有话语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