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演讲稿-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六中全会中应该说是我们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提到和谐社会的问题,特别是把社会和谐做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党章中是有所规定的,最终的奋斗目标,你当然长远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建设,但是中间这一块,建设什么呢?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最实在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本身从我们党的历史看,从我们党的宗旨看也好,从老百姓的需求看也好,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次六中全会的定位,我认为是非常切合民心和实际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愿望,我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推动,这个方面会形成我们将来,特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的奋斗目标。那这里谈到公共财政的问题,大家注意到六中全会文献里面提到六项制度的建设,这六项制度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起保障的。我在表里面已经做了一个区分,六项中前三项,因为是国家主要的事务,公共财政对前三项制度在财力上确实给予保证。第四项就是公共财政本身,你要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你没有在财政上、财力上予以充分的保障,这是不可以的。我们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对财力的保障予以法规化、制度化,这包括我们在实行财政分配时的目标、宗旨、实现的手段,都要跟和谐社会的建设相适应。
其他还有两项制度,一个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一个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两项严格来说还是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像最近中央一系列的措施,在研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里面涉及到很多财政的内容。社会保障在很多地方、很多国家,实际上是属于财政分配的范畴,所以后面这两项,属于公共财政直接参与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有必要将公共财政和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思路理清,形成我们最终如何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一系列方法、概念,还有最终的一些目的。
第一个方面,我谈一谈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公共财政是一个理论命题,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实践的方向。一种经济运行的模式,只要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那么你社会财政的分配,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作为中国来说,我们的财政实际上一直带有公共化,在我们国家的财政实践中,包括封建王朝,它王室财政和公共财政还是区分开的。我们现在讲的公共财政,实际上为什么现在强调最主要是和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当初讲叫国家财政、国家分配论,因为当初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管任何的事情,所以整个财政的分配涉及到任何方面,包括应该由市场配置的也由国家来实行。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整个主要的资源当然是由市场为主进行配置,剩下就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分配的。这一块的分配,应该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该由市场解决的全部由市场解决,不该由市场解决的、市场解决不了的,那我们政府就要介入。
我们对公共财政的强调,我认为主要还是跟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分配相区分和强调的。在历史上,不管任何时代,你整个财政分配一定带有公共性,只是现在和以前相比较,公共财政的地位更加重要,也更加应该予以强调。但是公共财政本身,不是说钱越多公共性越好,我们原来讲的在年度公共财政分配的时候,一个是吃饭财政,吃饭财政公共性很强,因为你所有的强都给公共服务的这些人发工资,百分之百都是公共的,所以整个公共财政每个阶段是有所不同,但是你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你政府的日常运作、能够在财力上予以满足,那就需要转向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
写作帮手网.zbs.
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主要把力量放在公共服务,放在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逐步的就实现了公共财政的公共化问题。也就是说把钱主要放在民生问题方面,放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各方面,而不是把钱主要用在企业发展方面,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和改革。我先简单的说一下公共财政的定义。这个定义在理论界还是有争议 的,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的收支活动。在运行的机制下,公共财政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的失灵,为全体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发展。因为公共财政毕竟在我们国家提出来时间不是很长,应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官方或者学者完全认可的定义,当然主要的方面,我认为这个定义没有很大的错误。作为公共财政的发展,这个定义终究是以为人为主,最后的发展应该说满足公共需要,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分配。刚才有说到我们突出公共财政的地位,主要是和我们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分配相区分,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运行。
当初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运行,实际上主要还是和经济的发展相关,所以当初是生产建设型的财政,主要的特点来自企业的收入和经济建设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里有一张表格(图),蓝色的这个指标就是来自企业的收入比重,这里面最开始是1958年,最后是1978年。在这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整个来自企业的比重一直占相当高的,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变化不大。红色这一块是来自工商个税的比重,从58年开始,基本上企业和税收是一样的,比重大家可以看到,这一点是重合的,是一样的。当初我们讲中国税制的时候,也认为中国的税制是最简化的税制,才九个税种,以后税收有所提高,但是来自企业的比重一直还是比较高。这里面大概广东省,1958年,来自企业的比重是占43.24%,一直到了1978年还占32.58%。那工商个税的比重,在58年是42.96%,到了1978年是60%,所以整个来自企业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在八十年代的前后,我们一直有一个税改利、利改税的讨论,学术界有一个讨论。在支出方面,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蓝色这条线是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这也是广东省的数据,一直占比较高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黄色的曲线,黄色的曲线是抚恤和救济类的支出,这是最少的,1958年占0.99%,1978年占百分之一点多。
1998年社会各界对公共财政的讨论展开,实际上之前也有讨论,但是当初有很大的争论,到了后期,98年之后就全部是正面的理论论述了。我记得当初厦门大学的教授发表过一篇关于公共财政与国家关系的论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是非常明确的,切合实际。从这之后,发展公共财政才作为我们国家财政转型的目标、模式,所以说98年是公共财政发展的里程碑。但是作为公共财政本身,它并不是已经设计好的管理体系,它的实际性内容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不断的调整。当社会发展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转向各方面协调各方面协调发展,那时候公共财政的作用会更加强,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的需要为和谐发展配置资源、参与调控。
我认为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的整个发展脉络,因为我们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是从苏联模式配套转化而来,所以有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最早生产建设型的财政,然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生产建设型进入过渡型的财政,也就是说你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与发展经济建设这个目标相适应,大量的钱投入经济建设,另外一个方面,已经逐步把财政资金投入解决民生问题、投入社会发展该解决的领域,逐步从经济建设脱出来。我认为广东省是8090年之间。
过渡型之后,应该逐步的转入到公共服务型,公共服务型的特点,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逐步的下降,但是又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发展经济,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政府把财力主要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特征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主,大量的资金投入。最后的阶段,才进入全面服务型的公共财政阶段,整个政府主导,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依托财力保障,把钱投入到没有办法完全按照市场来筹措资金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有一部分钱投入到这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把钱逐步投入解决民生问题、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解决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分配制度。我觉得我们目前已经进入到这个阶段,进入基础设施投入我们还占一定量的比重,但是对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已经逐步减少,而对民生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加。
因为谈的是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我在这里谈一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的内容。我认为和谐社会,当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一会儿还会讲到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最早在广东省提出来,所以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系列的措施已经形成了效果。但是这种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是一个整体、全面的和谐,而不是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解决公平的问题主要是建立和谐社会必需的,这里面就要考虑效率问题。
终究在和谐社会里应该实现公共与效率相统一,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总的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爱好、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我看今天的报纸也谈到这个问题,但是作为老百姓来说,这个概念就不容易很清晰、很明确了。实际上我觉得和谐本身两个中文字,就是你和字一边口一边禾,就是有嘴巴就要有饭吃,比较简单。首先老百姓就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另外谐字就是有话大家都可以说。作为老百姓来说,中国是一个物资贫乏的地方,首先就是要有饭吃。另外让大家有话都能够说,说了还没有事,这就要求比较高了,你对一个总的要求,你让大家讲的话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讨论,这本身就是很和谐,但是对个人的要求很高,像我本身是不是每件事都敢跟大家说,我看也比较难,有时候和老婆讲都难,所以这个方面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和谐社会对社会有要求,对个人也有要求,整个实际上是道德规范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六中全会有一句话是直接可以简单明了指导我们要做的事,“要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觉得这一句话,作为政府也好,作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