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敬业演讲稿:假如我是患者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孩子问智者:“怎样才能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呢?”智者送给孩子四句话:“一是把自己当别人,二是把别人当自己,三是把别人当别人,四是把自己当自己。”看似简单的四句话,揭示了人们从我本位向他本位转移、不断超越自己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换位思考的过程。
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谕。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可见,换位思考是我们的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黄金法则。
我们作为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服务人民”是我们的职责,“白衣天使”、“生命的守护神”是我们的称谓。医生与病人,自古就是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关系,然而,随着医改的推进,信任危机的加深,医患矛盾不断加剧。从病人打医生,到患者堵大门,这些阳光下的阴影使医生与患者,有时竟然变成了剑与弩、矛与盾!我们的患者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医务人员究竟又怎么了?
作为从事着人类最神圣职业的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得到每个人的理解,但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去理解我们面对的患者。当我们抱怨工作活多、钱少、风险高的时候,当我们指责病人野蛮、无理、素质低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有必要为自己提出这样一个设问:“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的是什么”呢?
答案会惊人的相似:每个人需要的都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疗,需要的是态度和蔼、关心体贴的服务,需要的是一针见血、微笑可亲的护理,需要的是费用低廉、快捷通畅的环境。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病人,我带着病痛来到医院,我把自己最重要的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医生,我需要理解、需要安慰、需要信任、需要宽容。
此时,请自问一句:我能够给病人这些吗?
换位思考带来的是自我的博弈,医生与患者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
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请回到本次演讲开头的那个寓言,再深入地思考一下,智者给孩子的四句话中“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在医患换位中,我们需要“把自己当别人”。以旁观者的视角,公平、公正地审视自己,时常扪心自问:自己对患者有“生、冷、硬、顶、推”的态度吗?自己有“滥检查、大处方、收红包、拿回扣”等不良行为吗?
我们需要“把别人当自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患者当亲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我们需要“把别人当别人”。尊重患者,不把自己的观点、意志强加于人,因人而异,善待患者。
我们还需要“把自己当自己”。这不是强调自我,而是对自我的全新认识,是更高层面的反思与提升,强调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努力转变成更加积极的新我,面对患者,少抱怨、多自省,积极从正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聚集正能量,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此时,我想起了目前在网上点击率很高的,一段反应医患关系的公益广告。让我摘用其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次演讲的结束语:“这个行业白璧微瑕,但我不言放弃、一如既往;路上,你理解和信赖的目光,是我们依靠始终的精神力量。我是医生,我为生命代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