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 正文

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

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心得体会]

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
随着品德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日渐显露,尤其是对教材目标的把握,成为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理解、处理、使用教材上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师感到棘手、领导为之担心,同行议论最多的一个难题。当我们已经习惯于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阐述一个道德观点、一篇课文上一节课、一节课又给学生讲一个道理的传统思想品德课教材与教学时,一下子面临了仅以导语、提示语及大量图片和少量说明性文字相组合的新教材时(且每篇课文的教学有时需2到3个课时完成),使得不少品德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无法找到把握教材目标的切入口,影响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因此,向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怎样正确把准教材目标,显得十分必要。我的体会是:


一、从课程标准的层面上来把握教材目标

一般说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笔者曾参与了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有幸与教材主编、责任编辑等领导有了比较多的接触,也了解了有关的编写原则,深感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素材的选用,都是严格体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落实课标内容服务。也就是说,不管哪册教材中的哪篇课文,都是和课标内容标准中的相关年段要求是一致的。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它由《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3篇课文组成。《从四大发明说起》是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3点: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编写的;《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则是根据课标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板块第4点:“知道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而编写的。所以课文《从四大发明说起》的内容不仅着重对四大发明作了简单的介绍,就其当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作了说明,而且还引出了其它一联串的发明与创造,如张衡的地动仪,黄道婆的纺车,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赵州桥、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以认识“文明古国”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和创造还远不止课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因此课文题目就是“从四大发明说起”,课文内容的栏目也有“信息角”“小调查”“故事屋”等板块,这就告诉我们,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而言,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学生据此展开学习,就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同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这二篇课文,则是选用了我国近代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八国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和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让学生通过对事件的回首,认识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志向。同时,教材也呈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事例,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的甲午海战和伟大的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以全面体现课标内容标准上的要求。

教师如果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要求,了解教材的编写依据,就能进一步理解编者在教材内容呈现上的意图,这样,把准教材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具体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就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二、从单元导语、课文提示及关键词上来把握教材目标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有单元导语,每篇课文有课文提示和关键词。这些单元导语、课文提示和关键词虽然文字不多,但它的外延一般都覆盖到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其内涵往往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和在上课前,能仔细研读这些文字,也十分有利于教材目标的正确把握。

如前所述的第六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其单元导语是:“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为古代中国有众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和闻名于世的杰出人物而自豪;我们为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蹂躏而愤慨;我们更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而歌唱……”从这一单元廖廖几句导语中,我们就可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悲愤的吼声》3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都浓缩其中。

每篇课文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也同样起到目标的导向作用。如第1课《从四大发明说起》的提示语是:“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是“民族自豪感”。它把文明古国值得荣耀的一面和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应该要树立的那种民族自豪感,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向我们作了提示。第2课《圆明园在哭泣》的提示语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犹如江河日下,逐渐走向衰落。从1840年开始,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用鸦片和洋枪,打开了中国千百年来闭关自守的国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刻,我们仿佛仍能听到圆明园在哭泣……”关键词是“不忘国耻”;第3课《悲愤的吼声》的提示语是:“从19世纪40年代起,帝国主义国家就一直在不断地侵略我国。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成为震惊世界的暴行,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野蛮、可耻的一页。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关键词是“历史屈辱”。把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饱受的巨大灾难和屈辱中,选取最为典型的二个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意在让我们重温历史,不忘屈辱,树立奋发图强的志向,这也正是这二篇课文的教材目标。

三、从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中来把握教材目标

如前所述,现行的品德课教材与原思想品德课教材相比,呈现方式上是文字量减少,插图(照片)增加而显得版面活泼,可看性强,但对于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目标来说则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每篇课文不多的文句中,不少也是仅对插图(照片)的说明而缺少文句间的内在联系,所表达的教材主题有时会不很明确。如何正确运用教材中的这些文字和插图(照片)来确定教材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不少教师感到难以实施。特别是在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体现生活,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背景下,使得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作用产生误解,不重视教材的使用,有的甚至把教材丢弃一边,在用与不用的问题上,也是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场合,学生不用课本甚至不带课本进教室,教师照着一个话题,随意选用一些材料进行教学,似乎正在变成一种“时尚”。难怪有学校教导主任听课后对我说,课本以后学生不用订,只要给教师订一本就行了。

教材真的是这样可有可无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从我编写教材的体会中,深感教材是十分重要的,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和插图(照片)都体现着教材目标。它虽然是由看似简单的一些文字和几幅插图(照片)组成,但都是经过编者的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的甚至反映了整个编委的集体智慧,以恰到好处地体现课标内容。第一课《从四大发明说起》,从文字的角度说,它分别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对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京杭大运河的发明创造及作用作了概述,课文中更多的是插图,则是文字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不仅体现教材的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同样体现着教材目标。如教材在介绍指南针的发明上,选用了“司南”“罗盘”二幅照片和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帆船的插图,就把它的发明过程和作用正确地反映出来:最早发明的指南工具是司南;指南针发明后最广泛应用的是在航船上,即船上指示方向的罗盘;指南针发明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那时如果没有它,人们驾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是非常困难的……。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京杭大运河的发明创造及作用的介绍,都配以有关人物、发明过程和具体作用的插图或照片,同样也都说明了这样的作用。此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地动仪”“纺车”“赵州桥”“都江堰”插图,它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为拓展学生思路,让他们去了解我国古代那些更多的发明和创造,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供了方便。教师如能仔细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认真思考插图的编排意图,就能悟出其中的教材目标。

当然,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使用,要了解课文插图(照片)的含义,并不是要去死捧教材不放,或者上成看图说话课,重新回到原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学文明理”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倡导用各种学生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来了解、来解读课文内容,因为课文内容都体现着教材目标。

以上是我对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的一些认识,也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该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对教学参考书的依赖,上出风格各异且又目标准确的好课。

把握品德新课程教材目标方法论[心得体会]》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