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向21世纪高职教师的认识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师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我认为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
“业精堪称师,德高能为范”,人以德为本。作为教师在德的方面,标准则更高,要求则更严。概括地说,就是要德高能为范。德高,指思想政治,道德品格,身心素质均好。将以其身教的方式,经常的潜移化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学生。
、为师要正
为师要正,教师为人有其育人的特殊功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教师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总之,教师是充满着代表着体现着真、善、美,是至真、至善、至美。这样,在学生面前和心中就树起了一座做人的丰碑。
、为师要诚
为师要诚,指教师对学生要真诚、坦诚和热诚。其核心是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
、为师要公
为师要公,对人公道、公正,这是做人的公德,也是为师的美德。所谓公道、公正,就是看问题公道,说话公道,办事公道。
所谓看的要公正,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非就非;什么问题就什么问题,不夸大,不缩小;谁的问题就谁的问题,不姑息,不株连,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所谓说的要公,就是说的准确,说的及时,说的得体。不靠听说,不信据说,不查清楚不说,避免听风就是雨的道听途说,杜绝不负责的瞎说和错说。做到情之殷殷,言之凿凿,不因人而厚是非,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所谓做的要公,就是一碗水要端平。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要一样地献上炽热的心,倾注满腔的爱。特别是对差生,更要做到不记前嫌,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看的公,说的公,做的公,关键是教师能经常深入实际,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没有半点虚假,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当然,还要分析研究,力求把问题从质上看清楚,说到位,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的教师对于调皮、不顺从的学生,往往采取训斥、威胁、甚至惩罚的手段,造成学生的心理恐惧。教师来了,学生在教室里鸦雀无声,安安静静,教师对此十分满意,以为自己有威信,有办法。殊不知这并非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而是基于威慑,表面上暂时的遵从。当教师一走,教室里又是翻天覆地,乱作一团。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响。做教师的,加强思想修养,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还有谈吐的文雅,仪表的端庄,良好的生活习惯…… 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为学生永远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是决不为过的。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我们认为,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这种传统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三、教师的实践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是教师的生命,如果一名教师没有知识的话,既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学生的培养方面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还会操作”,要培养的目标有这么高的要求,我们作为老师,光有知识是肯定不够的,因此,老师也需要懂实践。我是学软科学的,软科学尤其需要实践。我举个例子,我们的营销中原来有4p,还在有了6c,由原来的erm到现在的crm,在我们自己都不是很精通的情况下,市场上又有新的变化了,我们怎么能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
四、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劳动的成果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如果说在改造一般自然物的生产中,随着劳动产品的获得,劳动者对其产品的影响便由此终结,而教育劳动的产品----人,则是能够继续自我发展的。老师在教育劳动中对其“产品”的影响,并不是随教育过程的结束而“消失”,往往会以一种潜在的形式,长期地存在着。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劳动产品”高度负责。工业劳动可以废弃不合格的产品,农业生产可以拔除病苗,唯独教师的“劳动产品”既不能“简单淘汰”,又不能“回炉重造”。既使是“毛病”累累的“不合格的毛坯”,也不能抛弃,相反更需要教师加倍地予以精细“加工”,以百倍的热情和耐心,认真地加以陶冶铸造,努力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流向社会。
以上是我对面向21世纪高职学校教师的一个认识。如有不妥,请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