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 正文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7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自力更生的能力薄弱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逐步形成,弱势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经济因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1、农村弱势群体是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严重偏低,有自然因素或偶然因素创伤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是长期以来、甚至是几代人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积弱难返的结果。农村弱势群体科学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经济状况恶劣,无力顾及教育的历史;农村弱势群体中孤寡老人、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口较多,缺乏劳动力,折射出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低下,以及婚姻弱弱结合的历史;由于生存和发展能力薄弱,农村弱势群体容易因偶然因素的打击一蹶不振。
2、自然环境差、生产结构单一。农村弱势群体中的多数人口分布在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多数地处多灾、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同时,由于贫困县农民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所以大多数农户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一旦遇到灾情,生产自救的能力几乎没有。
3、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逐步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成败由市场决定。由于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观念落后,竞争意识差;资金短缺,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老、弱、病、残人数较多,劳动力数量不足,文化程度较低,素质较差;劳动工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生产经营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的重大障碍。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仍然是效率低下的传统农业,已成为比较效益最低的弱势产业。农村弱势群体以趋于零效益的粮食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增加收入的难度巨大。为了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城市来说十分缓慢,农村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严重偏少,增加收入的渠道很少。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更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教育、养老等社会补贴,家庭拖累沉重的农村弱势群体难以集中有限的人力和财力去自力更生。
5、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加深。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形成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现阶段的经济转轨时期,社会初次分配的秩序还相当混乱,因行业垄断、城乡分割等不公平的非市场因素导致了巨大的收入差距,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加深。在再分配领域,国家未能通过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实行转移支付的手段对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巨大的收入差距进行有效调节,对低收入群体缺乏有效的保护,特别是缺乏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有效保护和援助。
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农村弱势群体农户生存困难。农村没有类似城市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民政救济、五保户补贴等制度的实施也因经费来源不足收效不够大,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农村弱势群体农户仍然生存困难。
二、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为了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有效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等问题,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措施来关注和扶持农村弱势群体。
1、农村扶贫方法要创新。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加入wto,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方法也要创新。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实现扶贫方式向符合wto规则的转变,由发展生产为主转向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要以市场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开发为重点。(1)通过收入调节手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良种补贴和其他新技术应用的补贴;减免农村弱势群体粮食生产税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赢利水平;(2)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减轻农村弱势群体在生产条件改善、子女教育方面的负担。比照城市将贫困地区农村的社区管理费用,改由国家承担,减少乡村对农民的收费;(3)向贫困户和贫困地区更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和机构。(4)立足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选准、开发优势项目,以实现土地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2、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从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入手,强化村级组织功能,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帮助、扶持有脱贫致富愿望和条件的弱势群体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村级班子组织、思想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为广大农民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搞好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从而使集体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大的飞跃,依靠集体的力量改变贫穷面貌,走向共同富裕。
3、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环境。一是要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联动和协调发展,并使农村劳动力享有均等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减少农业人口数量;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五是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加快劳动力转移是重要途径。对于低收入农民家庭的劳动力转移,政府应该强化服务,在促进劳务输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要积极引导。搞好劳动力供求的信息服务,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输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增加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二是开展就业培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灵活的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行业的用工需要开展定向培训,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法律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加强支持。对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农忙季节为劳动力转移的家庭提供生产服务;四是提供保护。贫困农民打工在外,仍然是弱势群体,经常受到工资拖欠克扣,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职业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方面除国家积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外,贫困地区的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要纳入政府行为,有领导分管,有部门负责。
5、深化改革,构建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的社会分配机制。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分配制席改革,既要使资源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又要兼顾社会公平,使城乡差距、城乡内部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在初次分配方面,消除行业垄断、城乡分割等非市场因素作用,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三是在再分配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利用税收杠杆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力度,建立收入调节基金,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护和援助农村弱势群体,特别是要解决农村弱势群体中的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6、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改进扶持方法。一是增加资金投入,改农村扶贫为农村扶弱,将农村扶贫范围由绝对贫困人口扩大到农村弱势群体;二是改生活救助为生产援助,使扶贫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三是加大教育援助,有效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将农村弱势群体的援助纳入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加以考虑,农村重点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应优先照顾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7、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爱改革中的弱势群体的环境。弱势群体是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产物,在现阶段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既然有竞争,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就是相对存在的、不断变化的,“没有常穷久富家”。他们都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也是改革主体的组成部分。但如果长期以牺牲一部分劳动者的利益去换取和维护另一部分劳动者的利益,那就决非改革的初衷和要求,也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提倡各级领导特别关注,优势群体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开辟就业,积极救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
联系电话:0398-----2976691(办)
13839881588(手机)邮政编码:47联系地址:河南三门峡崤山中路76号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