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破解近忧与远虑
自以来,辽宁经济连续五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 经济增长不仅继续实现了 “两个不低于”,还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经济的周期性回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相互叠加作用,使辽宁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保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增长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保增长”中还要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实现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扩内需保增长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外部市场明显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必须实现外需增长向内需增长的转变。我省实现这种转变,一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二要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较快增长。
扩内需保增长解“近忧”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是以必要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放慢的影响,辽宁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也开始显现。如何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促进就业,解决好民生问题,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外部市场明显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必须实现外需增长向内需增长的转变。
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投资结构。辽宁投资拉动型经济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全省的生产总值中,通常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七成以上。这意味着,对辽宁而言,保住了固定资产投资,就基本能保增长。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实现我省今年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的目标,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资金和银行贷款,充分利用各类政府性建设资金,还要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促进民间资本投向生产流通领域,吸引外资和南方的资本进入辽宁。在投资结构上,一是要支持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二是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铁路、公路、城际间轻轨等交通设施支持力度,增加对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产业园区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支持防洪体系、水源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倍增发展;四是要保证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的投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对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较快增长。消费需求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仅是强有力的,而且也是最平稳和持久的。在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同时,辽宁还需进一步破解消费难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最终实现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一方面继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之策,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增加中低收入户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增加对中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措施,继续增加中低收入户家庭收入。积极创造条件,把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增收减负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多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激发预期消费。我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在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小等问题。为此,要充分利用财政手段,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转移力度,不断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缓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改善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
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看,在于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三个转变”。我省应当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找准突破口,采取相应举措来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性调整得到落实。
在转型升级中除“远虑”
经济发展不仅含有规模和速度之意,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的提高,以及民众共享经济增长成果,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实施振兴规划以来,辽宁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以及习惯的思维模式,使我省一定程度延续了原有的发展模式,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中解决困扰我们发展的问题。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会受到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要素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政策措施、思想与文化环境,使得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多有不同。当前,辽宁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深度调整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推动转型升级,为辽宁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和全面振兴创造条件。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看,在于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三个转变”。辽宁省的产业、企业集中度较高,一方面我们有战胜危机的实力,另一方面应当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找准突破口,采取相应举措来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性调整得到落实。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长期看,辽宁的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好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个关键问题,而科技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必须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进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搭建公共平台,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围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把握机会,从国外收购科技型企业和引进研发团队,加快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促进其加快发展,能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我省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以三大区域战略为依托,实现区域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区域内各产业优化组合及良性互动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而三大区域无论在资源禀赋,还是在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应有所区别。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充分利用其沿海临港、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吸纳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沈阳经济区要充分发挥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推进以沈阳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市场要素一体化建设,加快沈抚、沈本等5条重点产业带和装备制造、钢铁等10大产业集群建设。辽西北地区则要重点加强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产业。
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企业独立承担某种产品的所有增值环节,已变得非常不经济。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参与的价值链过程,从功能与成本的比较中,研究在哪些环节上企业具有比较优势,可能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并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这种优势。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使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更迅速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产业集群为特色,构建生产体系。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是产业结构的核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当产业聚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聚集区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和“经济生态圈”,使其中的企业都能受益。目前,沈阳的汽车工业、数控机床、环保设备,大连的造船工业、轴承加工、软件等都可以通过集群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生产体系,打造出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