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既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和实践者。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东辽县是个农业县,全县共有15个乡镇党委,乡镇领导干部111名,平均年龄44.5岁。大学本科学历的34人,不,大专学历的43人。全县共有258个村党支部,村书记平均年龄45.2岁;有村干部1037名,平均年龄为43.5岁。村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3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656人,初中320人,小学11人。
几年来,通过狠抓载体建设,建立了长抓不懈的机制,相继实施了“换型提高工程”,开展了“三级联创”、“学带”、“三个培养”等活动,特别是去年在全县农民党员中开展了“星级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评选活动,增强了乡村两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学历教育,提高干部素质
县乡两级党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推动了乡村班子思想解放。县委先后将25名乡镇领导干部派到吉林农大进行短期培训,并选送36人分别到清华大学、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和深造;选出209名村干部参加县委党校与四平农业工程技术学校联办的中专班学习;从开始与吉林农大联合举办乡村干部本、专科班,三年共培训乡村干部216人。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0多次,培训干部15000人次,培训农村党员17万人次。目前,全县乡村两级干部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分别达到70%和65%,文化层次明显提高。
(二)优化整体结构,增强班子活力
坚持“人品好、能力强、作风正、自身廉”的用人标准,加大了优秀乡村干部的选拔力度。通过“三荐两考”的形式,配备了2名乡镇党委副书记和3名纪委书记,公开选拔了28名副乡级领导干部,在两个乡镇配备了35岁以下的党政正职。建立了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库,现已有1000名优秀青年进入人才库。通过去冬今春的村“两委”换届,全县新选出的支部班子平均年龄为40.3岁,比上届降低了5.3岁,村党支部书记258名,平均年龄为45.2岁,比上届降低了1.1岁。新选出的258名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1岁,比上届降低了2岁。新当选的45名村书记和74名村委会主任,90%以上的人都是致富能手。改善了村班子的结构,增强了村班子的战斗力。
(三)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
广大乡村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把为农服务作为己任,积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问题。既注重物资扶贫,又注重智力扶贫,积极为贫困户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办实事。“做给农民看、带着群众干、围着市场转、排忧又解难”已经成为全县乡村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是勤务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安石镇文化村的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在农民心目中很有位置,深受群众的拥护,党群干群关系十分融洽,村里的各项工作连年走在全镇的前列。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东辽县委虽然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素质较高,作风扎实,是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队伍,但是与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以致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二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特别希望基层干部给指出致富路子。但有些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想的盼的实现不了,急切的致富愿望变成失望,当干部再要求农民为集体做贡献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稍有差错,群众就会抓住不放,甚至激化干群矛盾。
三是依法行政的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现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已由过去的指挥者变成了指导者和服务者,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必须依法行政。但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仍然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极易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激化矛盾,换来农民强硬的回应,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愈加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村级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一级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是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农村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村干部提拔交流较少,村级干部本事再大、工作再好,当上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也就到头了,工作一辈子,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在经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一概没有。在生活上,乡村干部存在婚姻、子女上学就业、照顾老人等困难;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一年四季超负荷运转,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县乡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镇财源有限,最终还是要由农民负担。但一些农民觉悟偏低,常常以重重借口拖交甚至才拒交合理的税费。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阻力。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争取主动权,抢占“制高点”,面对“三大机遇”打好结构调整牌,走好产业富民路,既要靠政策,靠科技,靠市场,关键要靠我们的农村基层组织和一线干部。乡村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落实者和带头人,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因此,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抓好“提神换脑”工作,增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开展对比分析,振奋精神,鼓足加快发展的信心。针对个别基层干部在经济发展上过分强调客观因素,看不到本地优势,忽视自身能动作用的一些片面认识,克服参观学习“听了感动,看了激动,回来不动”的不良倾向,引导他们对比分析客观环境与本地相似,为什么别人发展快的原因;同在一个地区,为什么有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与前二十年相比,为什么本地经济取得了较大幅度发展的原因;与别人相比,我们究竟有没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通过对比分析,鼓舞农村基层干部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加快发展的信心,也使他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要靠党的方针、政策,要靠科技,但关键是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
2、讲清形势,迫使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组织基层干部开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讨论活动,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定式,把农村经济发展定位于大农业、大经济、大发展的高层次的框架之内,以此开创产业富民的新局面。
3、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要组织基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焦裕禄、孔繁森、吴金印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他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甘当公仆。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激发基层干部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干事业的积极性。
4、组织赴外参观考察,促使基层干部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干部到外省省、区和本省本市的一些先进乡村参观考察使他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学习发达地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敢闯敢干、敢担风验、敢于拼搏的精神,不断增强善于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意识。
(二)抓好“充电补能”工作,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
1、注重学习培训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齐抓,特别是要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来抓。支持和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以及农广校、农函大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