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思想学习 > 正文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9/6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万年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现辖15个乡镇(6镇9乡)、151个行政村、1251个自然村,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7.5万人;土地面积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近几年来,万年县紧紧围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以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导向,以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根本,时刻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反映民情,顺应民心,走出了一条“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县、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亲民”为出发点,着力健全建设机制,努力实现创建工作的“三大突破”。天下民为本,万事民为先。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县始终把百姓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一是规范工作模式,实现了个体性领导向群体性领导的突破。过去,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挑大梁、唱主角,1996年以后,我县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县文明委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各乡镇密切配合的创建工作模式,克服了“单打一”的格局,形成了“大合唱”的氛围。二是细化工作目标,实现了一般性号召向具体性要求的突破。为增强创建工作的操作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我县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目标分解为宣传教育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硬件建设工作、科技工作、卫生工作、文化工作、体育工作、广播电视工作等8大类54个小项,分别制定标准和要求,逐项加以落实。三是严格工作考核,实现了弹性规定向硬性规定的突破。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我县先后建立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帮扶乡镇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文明村镇创建考核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将各项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与干部使用、奖惩直接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来,全县广大干部深入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梳理热点、难点问题4000多条,解决问题3800余件,办实事300多件,新增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岗位3302个,劳务输出4.82万人,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农村特困群众达7800人。
二、以“为民”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建设平台,努力改善农村的“三大环境”。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农民的迫切希望。我县始终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重点是大力实施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突出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县城总体规划与乡、村规划相结合,以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为主,由县建设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并提供风格迥异的小康楼图纸供农民选用,有效避免“千村一面”和“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现象。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15个乡镇已有13个制定了乡镇建设规划,20%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村级规划,大部分村的建设规划正在制定当中。二是狠抓示范。根据县域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县以“公路沿线文明走廊”创建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10个乡(镇)和30个村作为农村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示范点,并从中选择了像石镇镇、富林村等一批班子强、基础好、经济较富裕的村镇,率先启动,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同时,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挂点和县直单位共建制度,建立了为民便民的服务体系,规范了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工作制度和创建目标、创建责任人等制度,并一一张贴上墙,有力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县石镇镇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乡镇的候选单位。三是多元投入。实行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林业、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着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辅助、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县仅用于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县城饮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林业改造建设等方面的国债资金就达2047万元。四是完善设施。坚持从“一看树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居住”的要求出发,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橱、改圈,建公路、建沼气、旧城改造)工程为载体,大力整治“脏、乱、差”,积极倡导“净、绿、美”,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我县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7.88%;改厕受益户5.3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投资600万元兴建沼气池,农村沼气池总量超过1万个;农村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费每度下降了0.5元;15个乡镇全部贯通水泥(油)路,通水泥路的行政村92个,占总数的60.9%;农村移动电话和电话覆盖率达99%,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已达50%;乡乡镇镇都建有条件优良、环境优美的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
三、以“爱民”为立足点,着力抓住建设根本,努力提高农民的“两大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我县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了“解放思想学教活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和“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万年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纵深推进了以“关注民情、心系百姓”为主题的“民情系列”活动,形成了“让农民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广泛开展了“农村家庭道德评议”、“首届十大道德标兵”和星级信用农户、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1名、第三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1户、全省首届“十大道德标兵”1人,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3户、地市级标兵户36户、县级“十星农户”5101户。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科技活动月”、“百名医生进千村”、“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精心编制农村普法简易教材,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坚持不懈地普及推广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等科学知识,有效遏制了**和封建迷信活动,率全省之先实现了农村死亡人员遗体火化率达100%的目标;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300余幢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每所农村学校都配备了电脑,适龄儿童就学率达100%;组织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帮助近15万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建立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依托、村文化室为基础、各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全县15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陈营镇文化站荣获省级“百强文化站”称号,汪家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
四、以“富民”为主攻点,着力突出建设目的,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两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在于兴县富民。近年来,我县围绕“两个65%”目标和省委提出的“20字”方针,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紧紧抓住“基地”、“产业”、“企业”三要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万年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一是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全面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狠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及昌万公路和206国道沿线瓜果、蔬菜、蚕桑、花卉苗木高效经济作物带建设,以贡米、生猪、珍珠为主的特色种养发展迅速。去年,全县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6%,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特色种养产业超粮食产值的专业村遍及15个乡镇,已达30多个,各类种养基地达26个,直接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达2775元,净增542元,增长24.3%。二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坚持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大力培育新兴农业企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企业已达187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无公害产品和“绿标”产品1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60多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三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着眼于整合周边3市18县(市、区)近6亿斤商品粮资源,去年兴建了江南米业批发市场,今年1-5月已完成交易额达3327.9万元。投资7000万元的招商项目万年珍珠城已基本竣工;面积达6000㎡的万昌综合市场,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全县有农产品上市为主的有形市场29个,以粮食、肉食品为主的上市商品成交量达7.7万吨,上市成交额达4.1亿元。同时,注重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培育、发展非农产业相结合,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建设互动发展。石镇镇招商引资兴建了石镇商贸广场,可容纳10000多人进行交易,带动了鄱、余、万、乐四县(市)附近市场繁荣;大源镇结合辖区仙人洞、神农宫的旅游开发,投资80万元,将镇区街道修缮一新,吸引了一批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去年新增个私业户30户。
回顾万年建设新农村的历程,我们体会到,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倾情民意是前提,体察民情是关键,关注民生是核心,实现民富是根本”。在这些方面,我们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