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观的眼光解决三农难题
与会者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三农问题。第一,要对三农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把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这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从历史上看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农村最大的发展问题。第二,对二元结构及其矛盾要全面理解。要正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和城市差距拉大,是农村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三,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多予、少取和放活”要全面理解。要把这一政策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联系起来,而不能仅仅作为经济政策来看待。还要用协调的观点去理解三农问题,包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看待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处理好粮食总产总体平衡、农产品优化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处理好国家财政的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合理城市布局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系问题;加强乡村政权建设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关系问题。有学者把现实中的三农问题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粮食生产和供应问题。前两年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供求矛盾加剧,原因是耕地减少,土地生产力比较低,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第二,农村居民的增收问题。农民收入低导致严重的市场实现问题,农民的收入靠进城打工;第三,土地问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没有得到尊重,农民土地大量被占用、征用;第四,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第五,经营体制问题;第六,农村基层组织功能问题;第七,农村的社会发展严重滞后问题;第八,农村金融体制问题。学者建议:城乡统一税制;进行粮食政策改革;打破二元格局,真正把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看待;创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大流通;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让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问题,所以要理解三农问题就必须理解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最大问题是没有效率,而没有效率是自然人或经济人在特定条件约束下的必然结果。如果收益是确定的,那么自利人的投入必然是最小的,总体的效用也是最小的。现代的中国农民也是理性人,如何设定一个制度,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也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关键要理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高度的哲学理念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物质的效用只是它的一个外在表现,内在的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平等。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有人建议: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变现存的五级政权为三级政权、缩小地区差别,均衡各级财政、推动税费改革、做好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均衡收入分配、实施反贫困战略。
这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是,把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放到同一平台上对话,既促进学科交流,也拓宽了人们在三农问题认识上的视野。与会专家对三农问题的讨论十分注重历史视角,探索三农问题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学者指出,结合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国家要为农民的劳动创造一种环境,如兴修水利工程等;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好国家、市场和个人三方面的关系。有学者强调,必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认为农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用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定位“三农”问题,由国家和地方制定现实可行的政策目标。
与会专家十分关注现实问题,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许多专家不仅对三农现实问题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并且对三农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也发表了见解。那一世范文网
有人认为,化解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或私营经济,最好的例子就是温州和晋江。温州和晋江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变为第二产业占主导,人均收入都有了百分之五六十的增加。通过非公经济的发展可以迅速摆脱农村的贫困,其内在的机理就在于非公经济的发展能够很快带动周围村民发展。沿海城市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机制的完善,而非公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各种问题便随之解决。因此,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有学者认为,工业化重心应该下移到县域。主张从调整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立论的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目标;后起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从加速农村发展入手消除二元结构达到平衡发展;发展中大国集中精力建设城市可能丢掉农村,农村资源向城市过分集中,形成大面积的盲区。因此,学者们认为应将工业重心下移到县域,尽可能将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从大中城市下放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