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及观念人力资本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渊源分析第3页
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将一个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国, 转变为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国。建立在传统文化变迁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的作用机理可用图1 来表示:
图1 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图综上所述, 建立在区域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公式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经济发展或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企业家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途径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 经济发展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上升性变革过程。在这个模型中, 表面上看, 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前提条件是: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生成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直接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 但它却通过对企业家阶层形成的影响间接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从本质上说, 传统文化所凝集的创新精神和开放观念是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源泉, 虽然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及其经济环境的影响, 但其作用均不能和传统文化的作用相提并论。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迅速生成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 而西部企业家却非常稀缺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 以传统文化为源泉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技术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 都不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因素或不可或缺的手段, 它们只能在完善的经济制度中才能发挥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就是笔者对传统经济学的“悖论”, 亦或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m]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 (3) 。
[3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马宏伟 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j] 经济评论, , (1) 。
[5 ]north ,d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 ]lawrencee harrison underdevelopment is a state of mind the latin american case [m] lanham ,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5。
传统文化及观念人力资本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渊源分析摘要: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是“观念人力资本”即企业家阶层, 而其形成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的渊源关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新构想, 开创性地提出了“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 而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是“观念人力资本”形成的源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创新; 企业家精神; 观念人力资本。
一、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在企业家的主导下不断创新的过程。
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传统主流经济学主要强调的是各种外在生产要素的投入: 一是资本积累; 二是自然资源的禀赋; 三是技术进步水平; 四是劳动力的投入。因此, 西方经济学典型的经济增长模型表达式为:g = af ( k , l , r)式中: g 表示经济增长率, a 表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水平, k 代表资本对经济的贡献, l 代表劳动力的投入量, r 代表投入的自然资源, f 表示函数关系。
由此可见, 传统经济学家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经济增长问题的。自从亚当·斯密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沿着这条路径研究经济问题的, 正如保罗·萨谬尔森所总结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四个相同的轮子上,无论穷国还是富国。”
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以上经济模型时, 一般把确定的制度、完全且对称的信息和零交易费用作为暗含的假设条件, 而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信仰感情全部抽象掉。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 这种过于苛刻的假设条件也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发展时, 特别是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或停滞的原因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美国经济学家诺斯对此评价道: “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或经济史时, 只有当它针对某一个时期或运用比较统计学, 才能很好地说明某种经济的实绩, 一旦用来说明某种经济在整个时期的实绩时, 它就不大济事了”。因此, 当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学做出更为深入的解释时, 将原来抽象掉的假设条件还原回去, 不仅会增加经济学的解释力, 而且也是经济研究向“现实世界”的回归。
正是在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反思的基础上, 20 世纪初期, 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是“创新”, 而“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源头上看, “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 经济发展就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针对传统经济学“生产要素决定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特别反驳说:“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新的事情, 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不同的使用方法, 而不是储蓄和可用劳动数量的增加??改变了经济世界的面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 揭示了经济发展的真谛是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创新。那么, 创新的主体是什么? 对此, 熊彼特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 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 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灵魂”, 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企业家是把实现新的生产方法组合作为自己职能的人。
企业家之所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关键在于企业家具备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品质, 即“创新精神”, 亦叫做“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 主要包括: (1) 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甘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 (2)企业家的“成功欲”; (3) 企业家甘冒风险, 以苦为乐的精神; (4) 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 (5) 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 企业家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自始至终是实施创新的人, 他们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恰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正是在他们的支配作用下, 不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而且通过其影响产生了一批追随者和模仿者,从而带动区域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摆脱出来,从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现代的工业经济。
由此可见,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是创新的精髓, 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起飞的关键。但是, 企业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如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人数多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东部的企业家平均数量也大大超过西部。那么, 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家数量具有不均衡性? 企业家阶层及其创新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按照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每个时代的“精神”都与其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因此, 企业家精神的形成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
二、传统文化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路径:“观念人力资本”的塑成。
现代工业经济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较, 两者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传统的小农经济要求的是那种“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农民, 生产主体只要作到循规蹈矩, 模仿前人就行, 从而形成的是保守、不思进取的传统农业文明。而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 要求劳动者尤其是管理者必须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人, 因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 要想在市场竞争的社会立足简直是不可能的。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人, 应该满足以下一些特征: 具有主体意识; 思维活跃, 具有创新精神; 不因循守旧, 不满足现状; 具有进取精神和纠正意识; 眼界开阔, 乐于接受新事物, 不断补充新知识; 崇尚科学, 实事求是, 不迷信书本, 不慑服权威; 讲求效率, 重视技能, 具有敬业精神。由此可见, 现代工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劳动者和管理者。
为了满足现代工业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主张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 现实情况是, 很多国家通过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了大量的大学生, 甚至出现了“知识失业”和“教育深化”的现象, 但其工业化仍然没有实现。典型的例子如印度和孟加拉国, 其大学生在毕业后的一年内,有一半处于失业状态; 我国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反观我国东南部沿海一带, 人力资本的数量并不占据优势, 其经济却高速发展。如浙江, 年每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在国内排序第17 位, 但其人均gdp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位居各省之首。这说明, 人力资本不仅仅是个数量的问题, 而且还有个质量和结构的问题。
根据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功能不同, 笔者拟把人力资本区分为“知识人力资本”和“观念人力资本”两种形式。知识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而形成的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发展教育事业是培养“知识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 一个国家的各级教育对培养劳动者的技能,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重要意义的。“观念人力资本”是指由传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人力资本, 它是通过地域传统文化的长期濡染熏陶自然而然形成的。“观念人力资本”主要由一个人的观念、信仰、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知识人力资本”和“观念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