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管理思想与实践成效
浅谈企业管理思想与实践成效
摘要:管理思想在日本的管理实践中让企业受益匪浅,对于日本企业的管理提升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管理思想在日本得到普遍认可并运用于实践之后开始风靡全球,让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很多企业也开始学习并实践管理思想。本文先阐述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然后分析为什么在日本推行他的管理思想能够成功;美国先是漠视而后又转而向日本学习管理思想的原因以及管理思想给美国企业带来的管理变革进行分析;接着就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企业实践中会存在较多的困惑、迷惘与挫折进行分析。最后综述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管理思想实践
一、关于管理思想
博士(1900-1993)是美国最着名的质量控制专家之一,被公认的20世纪十大经营管理大师。他曾向美国的企业界推广他的管理思想,却遭到美国很多企业的不屑,之后他去了日本,开始全面宣讲并推行管理思想的实践,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创建了日本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企业管理的“日本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质量奖中,日本奖是创立最早的一个。它始创于1951年,就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威廉·爱德华·博士,他为日本战后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业界认为,他的教诲帮助日本建立了这样一个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日本的产品质量才达到了今天这样被世界广泛承认的水平。
自从1951年创办至今40余年来,已经有超过160个日本企业获得运用奖,这些获奖者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均获得了大幅度提高。运用奖虽然诞生于日本,但现在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质量奖项。
一代大师的管理思想特色要点概括如下:顾客是供应链上最为重要的环节,仅以顾客满意为目标是不够的,你必须超越顾客的期望,进而增进你的信誉,赢取未来的生意。品质的改进等同于降低变异,这是统计思维及统计方法为何十分重要的主要原因。统计研究即为变异研究,管理者要致力于缩小变异。持续改进系统品质以超越顾客的需要与期望。
二、管理思想在日本的成功
1950年7月,受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juse)邀请,博士赴日本讲学。后担任日本产业界的讲师及顾问,其间帮助整顿、创立日本产业制度,塑造了风靡世界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在日期间,首先在东京的日本医药协会大礼堂就质量控制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讲授,接着,又在日本本州岛东南部的箱根镇为企业的高级主管讲授了一天。在这些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完整的传授给了日本工业界的主管、经理、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他的讲授为现场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为当时正处在幼年期的日本工业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能将抽象化的管理思想如此浅显易懂地解读给听众,确实无愧于“管理大师”的称号。
听课的人们将这八天课程的速记、笔录汇总整理为《博士论质量的统计控制》的手抄本竞相传播,博士随即慷慨地把这一讲稿的版税赠送给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合会(juse),为了感激博士的这一慷慨之举,当时担任juse会长的kenchikoyanagi先生建议用这笔资金建立一个奖项,以永久纪念博士对日本人民的贡献和友情,并促进日本质量控制的持续发展。juse理事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了这项提议,奖由此建立。随后,博士的着作,《样本分析》在日本翻译出版,他再一次捐赠了该书的版税,自那以后,奖不断发展,直到今天juse依然负责奖的所有经费管理。
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思想追求超越顾客期望的精要迎合了日本民族的追求。日本在对管理思想的内涵充分理解与外延积极拓展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建立了适合日本国情的独具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极大成功,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全面质量管理之父。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三、管理思想对美国的影响
一开始向美国企业界推介他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由于个人资质与声望还不是很高,很多企业都不买帐,当时很多的美国企业都崇拜于福特式的生产线,对于的管理思想并不是很重视,直到后来的管理思想在日本的实践中做得非常成功,美国的很多企业开始转而向日本企业学习的管理思想。
1980年,nbc播出“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节目后,的管理思想在美国刮起了一阵品质革命旋风,大幅提升了美国的生产能力与竞争地位。
使企业家们重新认识了构成管理理论的基础,统计学对管理科学的重要性。由于后来的管理思想得到企业界与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作为管理思想重要工具的统计学、过程控制学和统计工程学在企业管理上得以广泛应用。全面质量控制意味着用统计学和系统的方法去不断改进和解决问题,而这就是管理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将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引入美国产业界,以检测和改进多种生产模式,在摩托罗拉(motorola)进行了长达10年的咨询。从而为6σ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管理思想认为产品质量是由生产系统产生的。iso900认证系统是一系列的标准,其目的就是不但要确认产品质量,而且要确认生产产品的系统和过程,帮助公司了解系统,用正确的程序文件定义一个高质量的系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只有不允许任何利益相关个人或集团干涉调查团的工作,才能得出科学公正的结果,才能对症下药。由一再倡导的独立调查制度在工业化国家和企业被普遍应用,可以看出管理思想对整个工业化国家的影响。
提出了美国工业走向衰落的七宗致命弊端:缺乏坚定不移的改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过于强调企业短期利润;对个人绩效的价值评定或其他评定存在缺陷;管理者的跳槽对企业的影响;通过数量来管理,但没有考虑到那些未知或不可知的数字;过高的医疗成本;美国公民好诉讼的本质使得律师费用的增加而导致成本过度。将绝大部分的这些错误归咎于制度,而不是人本身。提出质量管理始于组织的最高层而不是员工。其目标是通过持续改进减少变异,发现作为特殊原因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失去了控制。在他逝世之前的最后15年中,谴责了美国管理者以及他们的错误,从而激发了美国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新兴趣。
组织是一个系统,管理是一门科学。多亏了,现在美国的首席执行官们,才真正理解系统的重要性。
四、管理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喜欢学习固然是好事,但在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之前,首先要练习鉴别力,如果连最起码的鉴别力都没有,到底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哪些需要学后进行适应性补充,哪些需要彻底抛弃等都不清楚的话,那么这种盲目的学习后应用于实践所产生的后果将是非常负面的。中国很多的企业在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的时候,非常象我们应试教育中应考的学生,他们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如何拿高分数上,而不是放在学习本身——学了以后到底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样的思考维度与视野拓展。于是乎,照搬全抄,就象应试教育中的学生一样,全给背下来,然后再开始机械地指导企业运营。到头来,学到了形,却领会不到其神韵。
国内很多的企业往往会忽略自身的发展阶段、管理基础差异等,然后盲目地嫁接已经被日本与美国实践验证过的管理思想精髓。管理思想在日本与美国能取得较大成功,那是因为本人以及推广成员都已经很深刻地学习了管理思想精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很清楚企业基础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将理论实践化就水到渠成,而且效果显着。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内很多企业管理咨询项目的顾问们是不具备有效解码管理思想精髓的能力的,因此就更谈不上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效性。只有在真正领会了管理思想精髓的前提下,并在实践应用中与中国的企业实际、管理团队、员工素养等要素相结合才能真正将管理思想有效实践化。企业管理的成功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就能完成的,同样的管理思想,不同人解码就有不同的理解,就有看问题的不同高度,也就有不同的实践结果。比如说生产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同样就产品的质量是由谁决定的,我谈谈我的看法:在企业发展之初,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团队还没有有效地完善时,应该侧重于检验,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当企业进一步发展后,进入第二个阶段“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这就是提出的关于产品质量的思想精髓;第三个阶段是“产品质量是管理出来的”,这个阶段强调的环节更多,从产品设计、零部件的采购等各环节都进行管理控制,从而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当然也有人提出最后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提出的“产品质量是由生产系统产生的”是一个比较普遍共性的企业阶段,因此企业在学习时,灵活运用管理思想才是关键,这些方面中国的企业还有待提升。
五、综述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
管理学界的争论司空见惯,然而,有一场争论却别具一格。争论的双方,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就是德鲁克同之争,目标管理同质量管理之争。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