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感想随笔 > 正文

听曹景行《历史与文化走近公众》有感

感想随笔范文 发布时间:2010/9/23

听曹景行《历史与文化走近公众》有感

听曹景行《历史与文化走近公众》有感

1月19日下午4时,凤凰卫视曹景行先生来重庆作了一次讲座——《历史与文化走近公众》。主持人是美丽可人的黄澄子小姐。黄小姐的自我介绍立刻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她说,她的家乡与重庆相似,同样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那里的人同样喜欢吃辣椒,她也是一个辣妹子。她介绍曹先生为头发花白,非常性感。虽然此后绝大多数时间,她就是一个美丽的陪衬,让观众不至于瞌睡。偶尔曹先生会打扰她一两句,她就回答,嗯,是的。

曹先生首先指出,传媒经过多年发展已产生巨大进步。从报刊杂志到广播,到影视,到网络,到现在的第五传媒手机。作为新闻人,必须关注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不能局限于政治经济。然后,他从三方面展了分析。

第一,定位——庶民的狂欢。其注解可从精英文化被平民文化取代,表现出了三大颠覆。

一是选秀,配套概念是“粉丝”。无论是湖南卫视的超女,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其它电视台的各种选秀层出不穷。时尚概念中排在前几位均与选秀相关。

二是博客(含播客),配套概念是恶搞。胡戈的《馒头》引起轰动。有人说,陈凯歌的最大贡献就是让胡恶搞。

三是百家讲坛,配套概念是历史和文化。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可以说是观众造就了易中天和于丹。这也说明观众不仅需要选秀和恶搞,也需要历史和文化。

其他的,有黄健翔的午夜凶铃,如今已出走央视落户凤凰;有武林外传,古今结合室内剧;有郭德纲草根相声演员。同时,不少白领一族已在同步收看国外电视剧,通过网络,而且力争第一时间将其译为中文,在网络上传播。

以上现象虽然是达到高潮,但其荫芽于,发展壮大于,成熟于。

是网络音乐元年。网络歌曲和彩铃的发展,挽救了唱片公司。三只动物:老鼠、猪、蝴蝶就创造了3000万元的收入。今年,郑元的一万个理由下载量达1500万次,收入即为3000万元。网络游戏也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木子美博客事件,芙蓉姐姐事件。6月份《北京青年报》还发文指出芙蓉姐姐毫无预兆的走热,要用高雅文化去抵御。事实上,芙蓉姐姐在水木清华已火了半年。8月份天仙mm经过有计划的炒作走红,到现在担任品牌代言人。

第二,原因分析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看,人有精神需求,娱乐是一个方面。美国人波兹曼的《娱乐之死》也分析了娱乐化现象。一切均可娱乐,一切均被娱乐。据称,《美国偶像》决赛收视率超过总统大选电视辩论。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讲话已指出要关注这种现象。

有消息称,小布什输掉众参议院,其实是输给了网络。一个视频网站utub将一资深议员骂对手助手为弥猴,被对手拍下并放到该网站播放,导致声誉一落千丈,最终输掉这关键的一票。现在该网站已被google以5亿美元收购。

当然,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迫使电视台节目娱乐化。如台湾是电视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娱乐化最强的地方。新党访问大连时,林志玲骑马摔伤,台湾随队记者全部跑去采访林志玲,台湾各大报纸电视的头条都是林而不是新党。当然,新党接受记者的采访也变为:你认为林能够康复吗?

山东出现了以快书说新闻。

当然,红楼选秀又从另一层面说明,流行文化又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会。因为选秀之人至少会重读几遍红楼梦。

第三,态度:要批评,更要参与

流行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并非一定是低俗文化,肯定存在消极负面的东西,但是否可以思考:低俗不是庸俗,可否有高俗,即雅俗共赏的东西。我们称为古典文化精华的三国演义,在当时就是流行文化(相对于正史的三国志),而红楼梦在当时也是同样,认为一等人才写八股,科举入仕;二等人才写诗词,风流高雅;不入流之人才会写小说。古曲音乐亦是如此,莫扎特的音乐在当时就是流行音乐,相对于**音乐宫廷音乐。因此,今天的流行文化,若干年后说不定成为经典。正如郭德纲所说,我们说相声,就是让大家乐一乐,放松一下。对大众的文化需求不宜作太多的指责和限制,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重在引导。同时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博物馆科技展览馆。应当以法律手段管理,严密的规范不符合规律。流行文化的特点就是变化,就是淘汰。正如大浪淘沙,弃精取精。

当然,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在美国,博物馆等均有企业家的资助。

凡是拼命保护的,可能本身就是奄奄一息的东西。

作为一个成年人,听了曹先生的介绍,很有同感。曹先生列举的各种流行现象,都是当前的热点。对此的态度只能是辩证的对待。

对自己而言,娱乐只是人的需求之一,因此,一个人的需求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多元化。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他人而言,不同人有不同娱乐需求,不强求一致。尊重人的个性化选择。

随波不为逐流,同流而不合污,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如此而已。

听曹景行《历史与文化走近公众》有感》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