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追思走干校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经历,也是一种值得追思的文化。
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追思呢?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并传达了毛泽东同志的“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最高指示,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五七”干校运动从此风起云涌,吉林柳河“五七”干校应运而生。话题就从这张报纸说起。
追根溯源,“五七”干校的蓬勃兴起是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写给林彪的一封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同样,也是因为“91.3事件”的突然爆发,如火如荼的“五、七”干校运动陡然降温。
1979年的春天,国务院发出通知停办了“五、七”干校,从此,“五七”干校正式退出政治舞台。五七”干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成为了许多人的特别经历。
1976年5月7日,中国邮电部曾发行了《“五七”干校》纪念邮票,这个时代印记贴在了许多人的心里。收藏在了记忆之中……
让我们回到40多年前的那个飘雪的冬天吧。这年的冬天格外冷,通化专区委员会的办公室里却讨论热烈。为贯彻落实“五、七指示”,他们决定在柳河县姜家店公社兰家大队成立通化专区革委会五、七干校,即柳河兰家街五·七干校。第一批学员还记得,这是1970年的12月。不久,柳河“五七”干校更名为通化地区五、七干校。
有人告诉我们:“当时五·七干校之所以选在这,主要是因为38军在这驻守过,38军调防后留下不少厂房和开垦过的土地。1969年,柳河五七干校开始筹建,从杉松岗抽调技术人员,在当地村屯抽调大批村民,开垦土地、修建宿舍。干校成立后,共有编制90人。其中干部60人、工人30人。”
和全国一样,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的人员在这里都经历了一场灵魂深处的大革命,学员不仅仅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是五、七”干校的共同特点。第一批学员往往要肩负修建校舍,开荒筑路,开荒种田的重任。干校提出,要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员到最艰苦的地方自觉磨炼。学员们为了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主动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经受考验和磨炼。
他们拦河筑坝,修桥筑路,住窝棚,吃野菜,爬大山,过沼泽。春寒时下水育秧,酷暑中抢收抢种,泥泞路上拉车送粪,暴风雨里防洪抢险。他们集体住宿,集体吃饭,集体劳动,过着初步的共产主义式的集体生活;他们以“五七战士”自称或相称,坚持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在昏暗的灯光下写大批判文章,勇敢地开展自我批评、阶级斗争……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柳河县姜家店乡兰家村。这里,青山环抱,植物茂盛,当年的通化地区柳河五·七干校就坐落于此。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宁静、祥和,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的疾风劲雨早已过去,当年大讨论、大批判的呐喊已经远去……
柳河“五、七”干校先后举办了三期学习班,共培训学员341人,一度名声大震,受到上级的首肯。当时干校规模也比较大,有土地2700亩,办公室、宿舍、仓库等1800平方米,并拥有吉普车、解放汽车、拖拉机等设备。
1974年11月27日,通化地区五·七干校与柳河县革委会签订了交接书,将干校移交给柳河县革委会。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柳河“五、七”干校也从根本上转变了性质与职能,实至名归地回归到了通化市委党校。名重一时的柳河“五、七”干校凤去楼空,陷落空冷寂寞……
文物所工作人员说,“07年,我们听省文化厅翟厅长说柳河70年代有个“五七干校”,当时在省里还挺有名气,要求我们利用三普这个机会做好调查工作。08年,我们就在三普过程中专门对五七干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干校旧貌荡然无存,办公区仅存的1栋90平方米的泥草房破烂不堪、濒临倒塌。生活区原有的22间房只剩5间还能勉强居住,其他土坯房因为地势低洼,常年受水气且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吉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高度重视干校旧址的保护工作,认为柳河“五、七”干校是吉林省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干校旧址,也是目前我省唯一的“五、七”干校旧址,应立即组织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
有关领导、相关专家奔赴柳河实地踏查,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干校的保护与修复;柳河县委、县政府积极跟进,靠前指挥,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县委书记王坤同志多次到干校踏查,现场办公室,解决房屋产权问题,并拨付专款用于干校内居民迁出和安置。县长蒋海燕召集多个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逐个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部门顺利推进旧址保护。文广新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驱车几千公里收集资料,先后奔赴黑龙江、长春等多个城市,走访县内、域外数百位专家、学者,组织实施了旧址的测绘、规划、本体保护等工作;县委党校、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县农牧局、县住建局等单位和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使干校旧址的修复、保护、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012年8月,柳河“五、七”干校旧址于正式开工维修。先后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本体修缮、环境整治、附属设施建设。
旧址经修复后,划分了办公学习区、家属生活区和劳动区。为使干校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旧址的家属生活区打造了关东民俗馆和朝鲜族民居馆,既丰富了干校的内容,也提升了干校的功能。
2013年,柳河五七干校旧址陈列馆成立后,全县组织开展了“回顾与反思”党史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党性教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追昔抚今,令人感慨万端;痛定思痛,使人心潮难平。面对旧址,我们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地珍惜未来;走进旧址,我们追思、保护、传承过去可以进一步明晰前进的方向,因为我们不仅仅需要厚重的历史,更需要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