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之思
最早使我注意到寒哲的,是他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同样主题的文章,当时我感到好奇的是: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似乎名不见经传,既非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学者,更非名气超出专业领域的学术大家,关心的却是头等重要的有关文化的衰朽与复兴的问题,其论述的风格也和一般的专业学者颇不同,是一种极其重视使人焦虑的真实思想和问题、而不拘泥于学术规范和行话、带一点随想性质的风格。
这次读到寒哲(james hammond)的随笔集《衰朽与复兴》,似乎验证了我的猜测,作者的主业是从事拉丁文教学和电脑咨询工作,他看来只是一个业余学者,或更正确的说,是业余思想家、业余哲学家。谈到“复兴”,自然就意味着此前是一个“衰朽”期,作者认为:衰朽,或死的本能,在当今的大多数西方社会已达到极限。他就此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展开了相当全面的批判,甚至包括对民主的批判。在他看来,现代社会存在着它的同一性,即在无阶级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现代人再也无须克服生活的无聊,他自有消磨时间的办法,自有消磨一生的办法;他工作、挣钱、积累财富。现代人不满足于只挣够生活所需,他要挣得越多越好。现代人假装工作是件不得已的事,而实际上工作对他来说,是何乐而不为,因为工作是现代人消磨时间的最佳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工作可以打消、或用有所成就的幻觉来代替他的无用感和空虚感。此外,工作还使他得以获取财富,并因而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和他的自尊。而衰朽的一种最严重症状当然就是文化的创造和传承者也陷入衰朽,这集中表现于教育与学术。在印刷机发明之前,学生没有教材,所以,由教授读给学生听;“讲授(lecture)”这个词来自拉丁文“legere”,意思是“朗读”。印刷术的发明使学生自己阅读成为可能,因此,“讲授”的理由便不存在了。那么,教授应该干什么呢?教授应该跟学生一样,集中精力于读书和研究经典,应该遵循叔本华的教诲,去阅读好作品,而不要去撰写坏作品。现在的教授要么把时间花在阅读跟他们的专业有关的二流作品上,要么就把时间花在撰写跟他们的专业有关的二流作品上。他们感到非写作不可。他们的口号是:“要么出版,要么完蛋。”学术界把学术降低到了商品交换的水平。文学也是一样。早先的作家似乎在写作时就坚信,自己的作品会经久不衰,后人会为它们树碑立传。当代作家则似乎在写作时就料到,自己的作品会先畅销一时,然后就报废。早先的作家写一封信所付出的努力比我们现在写一本书所付出的努力还要大。他们的信比我们的书更接近于文学。当代文学却正逐渐沦为新闻写作,正如当代教育正逐渐沦为职业教育一样。然而,在作者看来,死的本能在当今的大多数西方社会已达到极限,现在,它将走向其反面,即生的本能。因此,多数西方社会现正处于复兴的开端。他回顾历史,说古希腊历史上的复兴时代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修昔底德的时代,这三个人是狄俄尼索斯型、是不拘于道德型、复兴型和生的本能的代表。古罗马是凯撒和奥古斯都复兴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卢克莱修、维吉尔和贺拉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位主要艺术家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提香,它还拥有一位复兴型作家马基雅维利。荷兰的文艺复兴是由弗美尔、伦勃朗和斯宾诺莎为代表。法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蒙田和拉伯雷。莎士比亚和培根则是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德国文艺复兴的三位主要人物是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俄国的复兴代表人物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
总之,近代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四百年长的周期是以一个复兴时代为开端的,这个复兴时代就是蒙田和莎士比亚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代人之久。这个周期将以一个绝对的衰朽和阶段为终结,这个阶段将从大约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延续到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但然后,由于死的本能已达极限,生的本能将在这些国家再现。这是四百年以来的第一次。这个生的本能将导致复兴,它的代表人物会出生在年到年之间。如果说世界对物质的热衷已如夏日的正午,对精神的冷淡则如冬夜,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些思想犹如寒星,倒也是个安慰。(《衰朽与复兴》寒哲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