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应用文档 > 礼仪大全 > 正文

送礼送花礼仪介绍(1)

礼仪大全范文 发布时间:2012/12/26

送礼送花礼仪介绍(1)


俗话说礼轻情意重,人们常以送礼来表达情谊。有时候,礼品本身并不贵重,却深深表达了送礼人的心意,使受礼人为之感动。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赠礼的方式,来表达相互的祝贺、敬意、友谊、爱情、感情、慰问以至哀悼等。它是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一种辅助,是相互交往的一种礼节。在国际交往中,相互馈赠,也是一种表示友好和敬意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至于有的人借收授礼物来进行敲诈、勒索、贿赂等,则是对这一方式的不正当运用,应当坚决加以反对和禁止。我们要正确妥善地安排好各种必要的送礼馈赠活动,以促进人们相互关系的正常发展。
国家主要领导人之间赠送礼品,有时被人们称之为国礼。这种礼物当然要经过精心选择,具有相当的分量和一定的特色,能反映双方当时的友好关系,烘托出热情友好的气氛。1991年杨尚昆主席访问钱印尼时,在国宴前,中、印尼两国元首交换礼品。苏哈托总统将一把蛇形钢刀赠送给杨主席,并介绍说:这是印尼人民反对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用的刀,具有反殖反帝的传统。杨主席对此非常高兴。日本天皇访华时,专请日本画坛巨匠平山郁夫作了一幅象征中日友好的画,画的是位于丝绸之路的终点--奈良的法隆寺,以此送给中国。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江泽民主席给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并在赠送仪式上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品,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车人民一道迎接更加美好新世纪的到来。这尊高2.1米(象征21世纪)、鼎座高能0.5米(象征联合国50周年)的巨鼎,被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的草坪上,迎候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参观与欣赏。
我国在接待国宾来访时,常常把客人来访期间的活动照片精选汇集成册,在送别时作为礼品送给对方。这种礼品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友好与尊重,又富有纪念意义,是很受欢迎的做法。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拍摄的影片中搜集到的里根照片集,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并在赠送时说:你还同那个时候一样漂亮!这种富有纪念意义的礼品,不可不说是别具匠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礼物是一座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这座巨雕重70吨,长、宽、高均为6米,以青铜铸造,表面贴金箔,以暖红色的花岗岩为基座。基座为圆柱方底,寓意五州方圆,环衬的长城图案象征祖国永远拥抱着香港。在赠送仪式上,钱其琛将印有国徽的红色礼品证书当面交给董建华。
具有民族风味、地方特色的礼品,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造型奇巧、做工精致、晶莹剔透的欧洲玻璃器皿,美丽动人的中国刺绣和和丝绸,各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描写各国风情的绘画作品等等,都常常被人们选来作为珍贵的礼物互相赠送。1989年,自称得克萨斯州人的、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时,送给中国领导人的是得克萨斯州人穿的黑色长统皮靴。而李鹏总理赠给布什夫妇的是中国的飞鸽牌自行车。电视节目播映了布什像小孩子似地高兴地跨上自行车试骑的镜头。
有时候,赠送一些应时的土特果品,花费不多,却很亲切。周恩来总理在世时,知道柬埔寨王后(西哈努克之母)和西哈努克亲王喜食我国京郊特产大盖柿,每年大盖柿收获时,周恩来都送一些去金边,供柬王后等品尝,十分有益于增进友谊。巴基斯坦领导人曾向我国领导人赠送芒果。朝鲜领导人则常以优质朝鲜苹果赠送我国领导人。
各国赠送的礼品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点和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满清时代,中国在收到洋人赠送的钟表之类的礼品时,就把它们视为稀世的珍品;而洋人则热衷于获得中国的古董。现在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我们也可以选用一些反映我国或地方发展水平的东西来作为礼品。工厂、企业在对外赠礼时,把自己精制的产品用来作礼品,不但可以促进友好,还可以起到促进友好,还可以起到广告宣传所起不到的作用。
人们在生日、结婚等喜庆活动,以及新年、圣诞等节日时赠送礼品,都希望所送礼品能为对方所喜爱,使对方感到满意和高兴。为此,就要费心思去想,要在平日加以留意。美国《读者文摘》1991年2月号在题为《馈赠表心意》的文章中,提到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对姓皮瑞兹的夫妇,在结婚18周年时,丈夫送给妻子一座一米宽、一米半长的木制娃娃屋作为礼物。因为他常听妻子谈起,她小时候非常想拥有一座娃娃屋,却始终未能如愿。他妻子感动地说:他知道我童心未泯,送给我一份最能打动我心的礼物?quot;
送礼如能切题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1990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接见了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获得冠军的美籍华裔张德培。张德培把在法国公开赛中使用过的球拍作为礼物,送给这位爱好网球过去的总统。布什不禁露出了顽童似的高兴表情,说:老天,太棒了。
送礼送花礼仪介绍(1)》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