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应用文档 > 礼仪大全 > 正文

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

礼仪大全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2

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通过对城市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成因的分析,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及其意义,以期解决农民工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困惑。
农民工是最早通过社会流动的途径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新阶层,因此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党中央强调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新的阶层毕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工人,他们具有自己显著的心理特征,阐明和揭示其心理特征对于党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利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的心理特征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都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在城市生存的巨大压力,精神生活的严重缺失,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这形成了农民工复杂的矛盾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生存境地选择的矛盾心理。土地是农民的内心归属和赖以生存的希望,他们对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不愿背井离乡,但城乡差距和城市较好的发展机遇,又激发着他们去城市追寻发家致富的梦想,他们适应了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准市民”的特征。他们既想在城市谋求发展,又割不断自己与农村、农民千丝万缕的联系。
2.“利”与“义”取舍的矛盾心理。农民工进城打工,就是为了寻求富裕门路,挣钱是许多农民工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愿望,这就使得“利”的地位被突出,“义”的地位被降低,为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违法犯罪以达到发财的目的。在这种畸形义利观的驱使下,农民工一方面渴望群体内部增进团结、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当面临利益冲突时常常为了个人利益而走向分裂。
3.强烈的求知欲和“读书无用论”并存的矛盾心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导致农民工在就业和自身权益保障方面的劣势,常常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维权意识。近年来,教育成本的上涨,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又使“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在农民工中有所抬头。因此,一方面在激烈的机会竞争中感叹自身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却不愿在提高自身文化和技能上加大投入。
4.自信和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农民工与驻守在农村的村民相比是现代化的领潮族,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也超前一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颇有自信心。但他们身处繁华的都市,城乡差异凸显,他们这种自信心便会烟消云散。
5.开放式交往与封闭式交往并存的矛盾心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农民人际交往局限于地域和血缘关系。进入城市后,交往范围的扩大,人际关系的复杂,众多的陌生面孔与环境使他们局促不安。然而,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他们必须形成广泛的人际氛围,因此,遭遇十分窘迫的人际交往困境——既渴望交往又怯于交往。
6.积极应对和消极报复并存的矛盾心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城市对农民工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城市人”。但当遭遇挫折时,由于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原因,农民工很容易产生激进的报复心理。这方面的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农民工身上,但也不能忽视。
二、农民工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农民工之所以产生这些矛盾的心理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传统与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观念冲突。农民工深受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有着安土忌迁的习惯和浓重的乡土情节,重视血缘、地缘关系,信守平均主义和经济上狭义的功利主义,并表现为心理上的保守和封闭。他们顶着纯粹农民的脑壳进城就业,随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体验的深入,城市中种种以前在农村不曾体验到的环境,势必对他们封闭的精神世界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他们受自身因素(如学历、技能、经验、习惯、见识等)的影响,面对城市中许多较好的机会只能望尘莫及。在经济上,他们收人微薄,生活比较窘迫;在政治上,尚未形成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所应当具有的那种组织性和纪律性,还被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他们精神生活贫乏,繁重的工作之余,除了掰手腕,就是睡大觉,人的最基本的需求难以满足,心理的压抑和不适不言自明。日常生活中某些市民的偏见与歧视,城市管理部门对农民工进行防范式的管理,如重管制轻服务、重整顿轻引导,以及一些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也伤害了农民工的感情。
现有的城市制度体系没有体现农民工的利益,缺乏对农民工的具体支持措施,是导致农民工矛盾心理的关键因素。城市现有的制度体系,主要是指城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和就业培训制度等,其中,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再社会化和城市化的首要制约因素。二元社会和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既不像农民,也不被城市接纳,身份的边缘化使农民工在心理上普遍感到迷茫和困惑。从目前的结果看,户籍制度发展到现在确实形成了一种“社会屏蔽”,它有效地使农民工被“屏蔽”在城市的所有资源之外。具体表现是:第一,户籍的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原本就缺乏公平竞争的就业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第二,由于现有大多数社会保障制度是按户籍归属地设置的,大多数农民工户籍在农村,这决定了农民工不能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另外,城市原有的非正式制度的无形歧视也对农民工思想矛盾特征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找准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突出三个平等。一是政治待遇平等。政治平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农民工应该享有职工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建议权,享有通过有效可行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表达自己正当的意愿与需求的权利;在组织发展、评先等涉及个人政治进步、获得荣誉称号、赢得个人声誉方面一视同仁;在人才的选拔和利用上平等对待,消除农民工“打工仔”概念。二是经济待遇平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决定了大部分人存在着“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农民工的这一心理及实际需求,突出经济平等,做到同工同酬,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科学、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每个劳动者的价值以及生产福利待遇等实实在在的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岗位培训机会平等。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新时期,参与各种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已经成为企业员工体现自身价值,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途径。农民工由于缺乏各种生产技能,一般只能从事那些比较简单、粗重的劳动。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就成为农民工提高生存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必然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此为着眼点,突出岗位培训机会平等,鼓励他们多学技术,尽快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2.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全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除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方针、政策等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宏观教育内容)以外,也有对农民工的特定内容(微观教育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纲要为重要内容的城市道德规范、市民日常行为规范等文明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农民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农民工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觉克服仇富、报复、破坏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应对社会变革和身份改变,以适应生活场景和从事职业改变所带来的心理冲击。
3.摸索较为合适的思想教育方法。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为加强城市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一是典型引导。指运用典型的人或事作示范,将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利用农民工的自尊、模仿、从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广泛宣传改革开放期间农民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生活在农民工队伍之中,最贴近城市农民工生活和工作实际,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富有实效性。二是以人为本。开展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细致入微地体察和关心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确实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树立民主观、平等观,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人格、基本权利和尊严,多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摒弃以势压人、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及时给予各种援助,努力创造对城市农民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良性环境,消除恶性环境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四、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1.加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力量。生产力的主体是人,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因此,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也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精神生产力的动力作用,使其生产出最佳的劳动成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加强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就难以有社会的发展。当前要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开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高活力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工作生活条件、特有的心理特征。如果缺乏有组织、有系统的管理,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就很容易做出违规、越轨的行为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就有这样的例子:流入城市的农民聚集在贫民区,形成黑社会组织,危害社会,并腐蚀政府官员。我国的一些调查也显示,在流动人口中,有些已经形成了违法乱纪的有组织的团伙。
我们必须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正确地认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使这一群体继续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是对社会稳定的
农民工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