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办打造“强村固基”工程简要介绍
街道总面积55.4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个城市社区,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全处财政收入完成10557.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1%,其中,工商税收完成6749.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58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长19.93%。在26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1个村,500-1000万元的有2个村,400-500万元的有1个村,200-300万元的有2个村,100-200万元的有4个村,50-100万元的有5个村,30-40万元的有2个村,20-30万元的有2个村,10-20万元的有7个村。
今年以来,按照泰安、肥城两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把“强村固基“工程作为落实“五有保障“目标的重要抓手,组织人员对村级“五有保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摸底,并召开了由村支部书记、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强村固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措施。
一、因村制宜选准路子。根据各村实际和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将26个村居分成三大类,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一是靠城临厂、背靠市开发区的村。坚持走“工业强村“的路子,加强地企关系,主动给大企业搞服务、搞配套。同时,规划建设自己的工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上项目,在服务大企业、借助外力上实现自我发展。二是不宜发展工业项目的城。坚持走“服务业立村“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路街经济,采取集体开发、招商引进或以地入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以高档宾馆、特色酒店、休闲娱乐为主要业态的三产服务业项目,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城郊农业村。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城郊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转型。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村民提供服务实现集体增收。
二、抓两头带中间。经济强村抓提升。一是提升境界。定期邀请专家教授举行专题讲座。每年至少两次组织经济强村支部书记到苏南“四小龙“等发达地区先进村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破除制约村级发展的思想障碍,进一步拓宽发展路子。二是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管理运作,抓好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等,向管理要水平、要质量、要效益。三是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程度。薄弱村求突破。把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作为实施“强村固基“工程的重中之重,研究措施,集中帮扶。一是落实“第一书记“帮弱村责任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优势和条件,进村入户,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民声,察民意,摸实情,出点子,理思路,定措施,制规划,加快推进薄弱村经济发展。二是扎实开展“强弱帮扶“活动。动员经济强村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项目,强力推进实施,确保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实行政策倾斜。对集体收入达不到20万元以上的村居,办事处每年从财政拿出100万元,设立“强村固基“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和项目,加快村级增收步伐。同时,加强对扶持专项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中间村防弱化。帮助他们选准路子、配强班子,严防弱化,保证村级健康发展。
三、选好配强群众领路人。强化对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坚持每年两次村支部书记谈话制度,特别是对不思进取、头脑僵化、始终难以打开局面,且两次谈话没有明显改善的坚决予以调整。同时,注重农村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积极鼓励能人回村创业,确保薄弱村干部队伍后继有人。严格村支部书记考核,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列为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评村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村级增收成效明显的,在年终综合考核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被动应付、成效不明显的村居给予通报批评,并严厉问责,确保村支部书记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发展上,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年内全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个,为“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共筑幸福家园“作出新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