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学术论文 > 正文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1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第2页

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本实验要有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作指导和支撑,但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在实践中检验实验研究的效果,探索一条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基本规律。
2)、改革实验班级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在保证统一的艺术教育学科教材中的必要的基本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删去一些脱离民族地区学校实际的内容。同时将适应教学需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引进教材和课堂。例如,将本地的目连戏、彩龙船、蚌舞、霸王鞭、唢呐调、民间萧笛调等等引入音乐课,将民间剪纸、盘弧凿花、扎故事、篾编织等等引入美术课,将踩高跷、舞龙灯、赛龙舟、民间武术、民间体育等引入体育课。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同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艺术结合才有广阔的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引入上述内容后,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同引入内容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始终将“双基”作为实验的基础,也将“双基”作为实验推广的关键。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之前要进行筛选、提炼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改革实验班级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①艺术教育的学科课程(音、体、美)教学作到几个结合:学科教学同学科活动课相结合,学科教学同艺术活动小组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以知识传授为基石,以技能训练为杠杆,以艺术活动为纽带。艺术教育中的课堂活动剧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活动剧使学生学到的美术、音乐、体育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运用,提高和考验了他们的艺术组合能力和欣赏能力。在具体时间安排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强。②其他非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不断挖掘美的内涵,同艺术教育相联结。各科教学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学改革方案,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艺术教育的因素。同时,将艺术教育的一些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科教学,充分展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等方面的美的规律。再次,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的、任务,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美,努力塑造完美的人生。
4)、开展各类艺术教育活动。一是组建艺术活动小组。我们不称“兴趣”小组,因为“兴趣”属于情感范畴,是可以培养的,不以先入为主。活动小组的组成以自愿与组织相结合,有的学生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特长,而教师发现其特长可将其组织到相应的活动小组中去。先后组建舞蹈、器乐、声乐、书法、剪纸、盘弧凿花、摄影、鼓号、戏曲、菊花石雕、美术、艺术体操等20多个活动小组。做到有固定时间、地点,有辅导教师,保证活动的开展。二是定期开展竞赛、表演、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提供参与活动的情绪体验以及成功的情绪体验的氛围。三是开辟场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创作、自我表现的场所。建立墙报拦、广播室、展览室、画室、手工室等。四是向外推荐学生作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5)、实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2年。同时,一、二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三、四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五、六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分别称之为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
我们之所以将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①一般来说,经过2年时间实验可以显示其基本效果,实验本身设计的科学性得到了初步考验,此时可以对实验方案作中期修改。②随着实验的推移,实验得以重复,如实验一进入到实验二,可以验证原实验二的基本方法正确与否,依次类推。③随着学生年级增高和年龄的增长,实验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变,但是学习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有所改变,实验a效果的强度有所改变,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来阶段的实验。④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艺术教育实验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强度不同,实验本身则调整的程度不同。
艺术教育实验过程示意图
实验一(1~2) 实验二(3~4) 实验三(5~6)
a b a b a b
起始 重复 起始 重复 起始 重复

第一轮起始实验和第二轮重复实验分别以实验一a、b,实验二a、b,实验三a、b代表,以实验b作为检测结果,则更具有实践性和代表性。三个实验组内的学生年龄接近,便于实验管理,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利于实验过程中的研究和交流。
第二,实验a、b分别实行前测和后测,后测中对于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作出了相关分析。以利今后的推广所用。
第三,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实验过程中不做人格测查,也不做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的分类测查,以便消除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教师产生一种误导。实验的全过程覆盖以“无差生”的理念。
第四,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有一个适应问题,各个实验组的要求不同,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引入的民族民间艺术,不编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师只编写教案。
第五,建立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增添必要的设施、音响设备和教材,保证艺术教育的开展。(具体内容见附件)对于艺术教育设施的使用,实验班级和其他班级一视同仁,学校统一调配。同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教育资源因素的替代。(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是建立艺术教育教学的定性定量考核制度。建立了《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岗位责任制》、《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暂行规定》、《艺术教师考核办法》、《文化课教师艺术教育考核办法》、《艺术教育成果奖励制度》、《艺术教育日常检查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艺术教育的软环境。
三是对于艺术教师的评价,突出其特点,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见附件)
四是建立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采取“离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进修、请入指导”的方法,培训教师。要求教师每期读一本教育著作,艺术教师则读一本艺术教育的著作或者有关艺术方面的著作,鼓励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具体内容见附件)
4、评价工具和方法
建立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全校各个年级都按照班级建立,以便实验班级同对照班级实行对照。实验班级除了统一的规定之外,还按照实验要求建立艺术教育活动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
实验班级制订学生日常艺术活动记载表,由学生分组轮流手工记载。
进行个案观察。实验教师(包括实验班班主任)对各类学生跟踪观察记载。观察内容有:学生日常行为变化、兴趣变化、学习态度变化、对于社会文化态度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艺术技能的变化,等等。
建立社会和家庭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各种反应。
学业成绩的测试不另举行,以学校或者县里举行的统一测试为依据,以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对于实验效果检测,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和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
参照林崇德教授编制的儿童情感研究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情感变化进行对比。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借助于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主修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检验(fat)手册》。调查的结果不于公布,只供相关实验人员开展艺术教育时的参考,以便对实验作调整和修正。
四、实验效果及分析
本实验的效果以重复实验b的检测数据呈现,因为实验b已经验证了实验a的效果。为节省篇幅,下列以三年级为例,呈现各类数据,其他年级相关数据见附录所列各表。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语数成绩对比表(表一)(略)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音、体、美成绩对比表(表二)(略)
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三)(略)
语文
数学
实验班与对比班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的相关系数(表四)(略)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各实验组中实验班同对比班的语数基本上相当。当时,我们没有进行统计上的其他处理,而是根据当时的学业成绩作为选择班级的依据。同时对于实验个体同对照个体进行了一一对照。单从人平分来看,对照班在一些学科成绩上略高于实验班。但是,当时做个体对照比较时,还是基本相当。经过实验以后,语、数、音、体、美等各个学科成绩人平分明显高于对照班。
为了进一步验证统计的可靠性,对实验结果作了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一到表四,可以看出,实验的效果比较明显。
语文、数学学习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抑或是无关?为此,我们进行了艺术教育同语数学科学习成绩作了相关分析。通过积差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比班,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学业成绩都呈现正相关,通过查表可知,其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学校要求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必然对其他学科发生联系,都呈现正相关但是从相关程度来看,实验班级明显高于对比班级。(见表四)原因在于实验班级在开展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而对比班级一是按照过去一般的做法开展艺术教育,二是实验班级的实验开展以后对对比班级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对比班级效仿实验班级的做法,但是比实验班级慢了一步。
五、讨论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学习。从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艺术教育同语数成绩的积差相关分析可以得出,艺术教育切合当地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当地群众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接受。正因为如此,对比班级的相关系数较低。因为各种艺术都是一种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圈内存在。尽管当今社会文化不断融合,但是属于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人群,并以独特的个性加入社会文化融合的潮流中去。基于此,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艺术教育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存在着正相关。从积差相关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比班,只要正常开展艺术教育,对学科学习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自从学校决定开展艺术教育实验以后,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艺术教育按照国家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