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常用范文 > 学习材料 > 正文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0/9/7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第2页

认识。

2、典型示范。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乡镇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3、提高认识。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对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定期了解和检查实用人才工作情况,促进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进行。

(二)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上来。要狠抓基础教育,并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作用,按需施教,培养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和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应当在坚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改革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现在有很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直接参加农业劳动,其科技知识太少,技能低下。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使这一部分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中青年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县、乡、村级组织实用技术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培训教育。县里重点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培训乡村科技干部和致富能手;乡镇重点办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有针对性地培训科技示范户;村级组织则可采取科技示范、经验传授为主的方式,对普通群众进行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传授推广。这样就从上到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村人才教育体系,既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又有利于培养农村人才,使实用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

2、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必须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一是“请进来”。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行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使他们在生产中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施用新肥料,了解当前国际市场形势,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送出去”。可以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利用冬季或农闲组织有专长、具有较高中文化素质的实用人才到有关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人才的自身素质,培养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

3、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一是在培训对象上,要实行多层次培养。对象选择上按工种和行业特点,对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培训,技术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展培训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不拘一格,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外出打工返乡优秀青年、农村外来的各类经纪人队伍、优秀的部队转业军人等都是农村新型人才,明确了只要是对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一律纳入培养范围。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实行多样化培养。要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把握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定重点培养内容及规划,同时明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类别和数量。三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实行多渠道培养。利用“高校”培训,要争取与农业大学联合,组织种养大户及致富能人等参加学习,并充分利用好农大毕业的待业青年,发挥他们的才智,鼓励他们创业。要利用“活动载体”培训,充分利用“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培训。利用“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感官性培训,利用科技示范点、种养大户现场培训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现场参观,更加直观地对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要注重“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方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

(三)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农村实用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做到政治上关心、使用上放心、生活上贴心。在安排科研或科技试验,推荐评审农民职称,提供各类信息和技术咨询,提供发展生产贷款,选拔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参加乡镇、村委重点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使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1、支持实用人才兴办企业。大胆启用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厂长、经理兴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经营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上去,直接创造效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富一方人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

3、鼓励实用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对周围农民进行“传帮带”。主要通过结对子,以师带徒、科技赶集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活的东西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品种,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四)建立机制,健全组织,抓好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

如何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

1、成立机构,强化管理。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把农村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团组织及村组领导岗位上来。县乡要成立领导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管。

2、科学规划。各地要在调查研究、摸清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用人才开发规划,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急需的

3、严格考核。要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县乡村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将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考核内容。

4、制定政策。要根据当地实际,真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关实用人才的政策。从实用人才的选拔、培养到使用、考核,都要做出明确规定,规范实用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发展。设立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实用人才进行表彰。

5、合理选拔。根据有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套选拔优秀实用人才的有效方案,真正把农村中能带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向致富之路的优秀的科技带头人按照一定的程序、标准选拔出来,并公布于众。

6、建立档案。优秀实用人才选拔出来之后,要及时为他们建立档案,把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培训情况、发挥作用情况等一一弄清,统一保存,分类管理,作为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的依据。

7、规范管理。对实用人才实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体制。以2—3年为一个管理周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双向目标责任书,规定总体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乡镇党委、政府为他们完成工作目标提供保证措施。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或不能再发挥科技带头作用的要取消其待遇和优惠政策,并且每年增选一部分新显露出来的乡土人才、科技示范户纳入乡镇管理,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8、建立市场开发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结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优势产业带动或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市场+农户”等的形式,由公司、协会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将技术、人才、市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9、引导农村实用人才自我开发。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在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科技服务,申报科技奖励等方面,提供辅助资金和农资资料。在教育、考察、学习、培训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以及取得的合法权益,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农民自筹、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支持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10、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是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开发农业产业上,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的支持。二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肯定。对年纪轻、文化素质高、技能技术过硬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带领村民致富。三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先争优”、“农村十佳优秀实用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开展每年一次的奖励表彰大会,授予荣誉证书,增强其荣誉感。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