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国防好军嫂先进事迹材料
好军嫂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对于“情系国防好军嫂”陈巧云来说,幸福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体现在对家庭、对社会点点滴滴的感恩与回馈上。陈巧云经常说:“帮助别人越多,幸福就会越多。”
23年前,陈巧云不顾世俗偏见,作出了一生中无怨无悔的选择,毅然嫁给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负伤的特等伤残军人闫绍田。23年来,他们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感人事迹,在全市上下广为传诵,并作为扬州市和江苏省的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
1997年,组织上安排陈巧云到市双拥办工作。陈巧云想,组织上把自己安排在为军人服务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军人家属,应该全心全意为军人服务,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位双拥对象的心坎上。“在我和绍田共同走过的20多年里,始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是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让我从一个农村姑娘成长为一名民政干部,也让我懂得了感恩。”
怀着感恩与回报之心,陈巧云在双拥岗位上全心全意为军人服务。无论大事小事,她都力求件件办得让双拥对象满意。作为一名“军嫂”,长期照顾闫绍田的特殊经历,使陈巧云在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双拥对象排忧解难。无论是退伍战士,还是伤残军人、“三老”对象,凡是前来办事的,她总是热情接待,先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听他们说明情况和要求,然后根据有关规定,能办的马上就办,需要请示的及时汇报争取尽早办,如果遇到政策规定无法解决的,总是耐心解释,努力取得他们的谅解。来,陈巧云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帮助500多名退伍军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为多名现役军人找到了对象。
真武镇一级伤残军人张庭福病故后,他的妻子王小凤也下岗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儿子考上中专却没有钱上学。陈巧云了解情况后,主动到市慈善总会为她申请帮扶,争取了800元助学金,又与市军干所联系资助了500元,并赶到真武镇政府协调争取救济金800元,解了王小凤的燃眉之急。去年得知王小凤心脏病加重后,又给她捎去500元,让她买营养品。今年她女儿大学毕业,陈巧云陪她到教育局咨询教师招聘信息,由于未能通过镇小学教师考试,又向教育局领导汇报了她家的特殊情况,请求帮助,最终将她女儿安排做了代课教师。
去年8月,在厦门警备区服役的大桥镇现役军人王亚明向陈巧云反映他哥哥得了红斑狼疮,已花去10多万元,父母年老多病,家庭很困难。得知情况后,陈巧云便陪他父亲一起到市医保处协调,争取大病救助,由于不符合救助条件,又向民政局领导请示,帮他家争取到了1500元救助金,她自己又资助了1000元。前不久陈巧云又和大桥镇民政办协调,将他哥哥纳入了低保对象。
陈巧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许多不平凡的好事实事,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从1988年起,她连续三届当选为扬州市人大代表,多次被授予省、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拥军模范”称号;11月,陈巧云家庭荣膺全国十大“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在北京受到隆重表彰,并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她又被提名为全国道德模范。
面对荣誉,陈巧云却表现得很低调,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党员,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获得的荣誉是党组织给予的鞭策和鼓励。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努力让双拥对象更满意。”
一张张温馨和谐的照片,勾勒成一幅幅幸福美满的图景。一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一位失去双腿一手的特等残疾军人,相依相偎,互敬互爱,一路牵手,风风雨雨走过了22个春夏秋冬。
22年前,这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毅然冲破世俗的偏见,情系国防,心系军人,把真挚而执著的爱献给了特等残疾军人——闫绍田,演绎了一部感动军人、感动社会,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22年来,这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无怨无悔,无私无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悉心照料丈夫,帮助丈夫重新站立起来,为丈夫点燃了一盏自尊自强的生命之灯,构建了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22年来,这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怀着对军人的特殊情感,把爱心延伸和扩展到众多双拥对象身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履行着一位军嫂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22年来,这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家人,感谢同事,感恩社会,干一行爱一行,默默奉献,播撒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22年,大爱无痕;22年,大爱无价。
这位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叫陈巧云,今年42岁,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江都市双拥办副主任。她从1988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为扬州市人大代表;她多次被授予省、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拥军模范”称号;11月,她的家庭荣膺全国十大“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在北京受到隆重表彰,并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的亲切接见;,她被评为“感动扬州十佳母亲”,扬州市委宣传部、双拥办等5部门作出学习决定,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并作为市级重大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底,以她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扬剧表演唱《爱如巧云长相依》获得全国双拥文艺创作比赛一等奖。
爱的执著
——英雄的事迹让她的心灵震撼,英雄的伤势让她深深牵挂
这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感人故事。
一位是身负重伤的英雄,一位是美丽善良的姑娘。他们因为是同乡同学而相知,他们因为尊崇英雄而相敬,他们因为心中的真情而相爱。陈巧云把一个少女的初恋、真情和一切,无私献给了一位特等伤残军人。多少年来,陈巧云总是满怀激情地说:“嫁给这样的军人,是我一生的光荣!”
陈巧云是一位聪明、勤快的农村姑娘,从小学到初中,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她有一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父亲成天为乡亲们操劳,尤其关心那些残疾人和久病卧床的困难群众。父亲年轻时就崇拜解放军英雄,虽然没有当上兵,但却学会了“样板戏”里杨子荣、郭建光和李玉和等英雄的许多唱段,还教会她唱李铁梅的一些唱段。每逢干活累了,她就亮开喉咙唱一段,乡亲们都亲切地叫她“小铁梅”。那时,杨子荣、郭建光和李玉和等英雄,成了她心目中追寻的偶像。
1985年农历正月初七,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老山前线却是血雨腥风,战斗异常激烈。这一天,作为突击队员的闫绍田在执行任务时被地雷炸伤,一片火光之后,闫绍田的两条腿被炸飞了,左手血肉模糊,当场昏死过去。
这一年,闫绍田刚满21岁。
闫绍田为国负伤的事迹很快传到了家乡。英雄的事迹也深深牵动着一位农家姑娘的心。
陈巧云和闫绍田是同乡,而且还是在一个学校读的书。得知闫绍田在战场上负伤的消息,陈巧云内心涌动的不仅是对英雄的崇敬,更多的还有深深的牵挂。
从小就对军人情有独钟的陈巧云,虽然与闫绍田交往不多,但1982年10月闫绍田戴着大红花参军的情景,却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闫绍田的父母刚从部队回来,陈巧云陪着母亲就急忙上门询问闫绍田的伤势。两位老人伤心欲绝,泪如雨下,告诉陈巧云母女:“我们家绍田伤得很重,两条腿都锯掉了,左腿是在膝盖下一点锯掉的,右腿只留下一尺左右的大腿根,另外,左手也没有了。今后,绍田可怎么办呢?”
那一晚,陈巧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闫绍田父母那满含伤心的泪水,一直浮现在她的眼前。她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问自己:“绍田伤得这么重,今后的生活怎么过啊?!”
就在此时,与绍田一起去当兵的同乡几个小伙子退伍回来了,乡里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事迹报告会,巧云也去听了。看着坐在台上戴着大红花的英雄们一个个神采奕奕,想着负了重伤躺在病床上的绍田,刹那间,她心酸无比,泪水夺眶而出:都是一起去的,而绍田却不能参加这样的报告会,还在忍受伤痛!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我要告诉他,我愿意陪着他,照顾他一辈子!
忙碌了一天后,母女俩一起在门前纳凉,陈巧云鼓起勇气对母亲说:“妈,我想去医院看看绍田。”
母亲最知道女儿的心思,但这件事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太难了,陈家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陈巧云的父亲刚刚去世不久,为治病欠了很多钱,家里上有年迈的奶奶,下有年幼的弟弟和妹妹。这个时候是多么需要一个能够挑担种田的男人,来帮助支撑这个家呀!做母亲的也知道,绍田确实是一个好孩子,可他现在伤势这么重,以后还不知道能不能站起来,将来会不会一辈子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
善良的母亲不忍心再往下想了,婉转地对巧云说:“绍田是为国家负的伤,国家会照顾他,一辈子养他的。你要想好了,要不然你去医院看他,反而会伤害他。”
母亲这番话的意思,巧云听懂了。她安慰母亲说:“妈妈,绍田的情况我知道,但我不怕吃苦,我还是会早起晚睡多照顾家的!你是看着绍田长大的,他受伤了,你不心疼吗?”
巧云的执著感动了母亲,母亲最终还是答应让巧云到医院去看看绍田。
1985年8月20日,陈巧云和闫绍田的哥哥、嫂子登上汽车,一起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闫绍田。
闫绍田,是位要强上进的人,入伍不到一年,就在全团新兵大比武中获得五项全能第一名,荣立三等功,很快便被提拔为副班长。面对严重的伤势,他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精神力量,勇敢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在医院的几个月里,闫绍田历经了大大小小10多次手术。当陈巧云来到医院看望他时,闫绍田刚刚开始进入恢复性治疗阶段。在医院里,害羞、内向的陈巧云见到了一直牵挂的英雄。几年没有见面,曾经魁梧、英俊的绍田躺在病床上只剩下了一截身躯,空荡荡的裤腿在床沿边飘着;两只手只剩下一只右手,左手臂被一层层厚厚的纱布缠着。哥嫂见故离开,病房里变成了他俩的世界——
“看到我现在的样子,害怕吗?”
“我不怕,要怕,我就不来看你了!”
“我为国家负伤致残,相信党和政府会照顾好我今后的生活,谢谢你赶来看我!”
“尽管党和政府会照顾你,但要想过正常人的生活,总得成个家呀!”
“像我这样,谁还愿意嫁给我,跟着我受一辈子苦?”
“我有一个想法,我知道自己不是那么出众,不过我想嫁给你,想照顾你,分担你的痛苦和不幸!”
……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陈巧云要嫁给特等伤残军人的消息在村子里一下子就传开了。年轻漂亮的女孩,干吗找一个伤残人?各种猜测、疑惑、不理解,甚至是风言风语也随之传到了巧云的耳朵里,有人说她想出风头,有人说她一时冲动,亲朋好友劝她要慎重,毕竟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大事。
再多的误解,再多的议论,没有动摇陈巧云的决心。她对家人和亲友说:“闫绍田虽然伤残,但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正直、勇敢、善良,是最值得爱的人。能嫁给这样的军人,是我一生的光荣。”
然而,闫绍田的一封来信却让陈巧云伤心不已:
“巧云,自从你走后,同志们都夸你,也都十分羡慕我,但我想来想去,越是这样我心中越感到不安。我千思万虑,还是觉得我们的关系只能相处到这里,希望你千万不要再把我记挂在心上,你不能只顾一时的感情冲动,今后的日子长得很,困难多得多,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连累你,请你谅解。”
陈巧云哭了一夜,她不能接受心爱的人对自己的不理解。第二天,她回了一封长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使闫绍田这个铁汉子热泪滚滚:“别人说什么,一千句、一万句我都不怕,我最伤心的是绍田你不理解我,不信任我。”
传书的鸿雁,频繁地来往于江都和南京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1986年3月,陈巧云毅然与还在医院治疗的闫绍田领取了结婚证书。
医院一位老军医动情地说:“我在骨伤科工作几十年,亲眼看到许多青年无法接受恋人伤残的事实而劳燕分飞,像小陈这样明知对方伤残却主动相爱并结婚的还是第一个。她真的很了不起!”
爱的力量
————真爱让丈夫重新站起来,真情让丈夫重新走向社会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光荣人家”。
2年来,“光荣人家”四个字在他们家的大门上贴得端端正正。在这个“光荣人家”里,陈巧云用柔弱的双肩,用真挚的情感,用坚强的信念,帮助丈夫勇敢地站起来,帮助丈夫顽强地走向社会。多少年来,陈巧云总是满怀真情地说:“爱的本身不图回报,爱是快乐的!”
1986年10月日,这一天,既是共和国的生日,也是陈巧云和闫绍田的大喜日子。
没有迎亲的车队,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隆重的仪式,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在闫绍田老家三周乡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婚房里,祖母用过的几件旧家具重新油漆了一下,唯一的电器是一部收音机,那还是闫绍田在医院治疗时,部队战友送来的慰问品。但他们的爱情在人们钦慕的目光中,显得是那么的幸福而甜蜜。
喜庆过后,接下来的就是平平常常过日子的岁月,而难以想像的艰辛生活也开始了。陈巧云开始履行起一个残疾军人妻子的责任,担负起支撑一个家庭的重担。在家里,陈巧云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在村办厂,她拼命干活,每个月只有几十元的收入,加上闫绍田每月只有84元微薄的抚恤金,那段时间,一家人仅靠一百多元维持着生计,有时,他们一天三餐只能吃上一顿米饭和青菜。为了生计,陈巧云在皮鞋厂制作过皮鞋,骑自行车为建筑工地送过货。在皮鞋厂上班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完成一双皮鞋要经过固帮、绗圈、绗条、抛光等道工序,一般女工每天只能完成两双,而陈巧云每天总是第一个进厂,最后一个回家,手不停,腰不直可以做双。这样辛苦下来,每月能挣到140多元,加上闫绍田每月的抚恤金,每月最多时有200多元。每次拿工资的时候,陈巧云都一分为四:给在工厂当学徒的弟弟、妹妹每人20元做伙食费;给体弱多病的母亲40元;交给婆婆120元,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剩下的钱用于闫绍田的伤病护理……陈巧云常对闫绍田说:“自己手上的钱少一点,紧紧也就过去了,让母亲和弟妹认可,让公婆满意,家庭才能和睦相处。”20多年来,陈巧云没有和公婆、哥嫂及姑子红过一次脸。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压垮这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性。婚后的生活虽然非常艰难,但陈巧云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1987年,陈巧云全家进城了。在农村呆惯了的巧云最初很不适应:单位要按时去上班,孩子还在哺乳期,绍田还没能完全自理,她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一次,她所在的建筑材料经营部进货,白天车子进不了城,等到晚上车进来卸完货,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她三步并着两步往家赶,推开家门,年幼的孩子哭翻了天,绍田一脸沮丧地瘫坐在床上,厨房是冷锅冷碗。面对此情此景,她强忍着辛酸的泪水,打起精神忙开了……。
在日常生活中,照顾、护理高位截肢的丈夫,成了陈巧云每天一项繁重的必修课。
陈巧云身高只有1.6米左右,身材瘦小,而要照顾、护理70多公斤体重的丈夫,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陈巧云是丈夫坚强地生活下去的唯一依靠。她每隔两小时就必须替丈夫翻一次身。她学会了常年替丈夫进行残肢按摩和敷药、换药。因丈夫多处植皮,取皮处创口很大,每次换药都是一盆连皮带肉的血水。每当揭起创口上纱布时,就像被撕掉一层皮一样疼,此时,丈夫总是点着一支烟,猛吸几口,再慢慢吐出来,从不叫唤一声。她每年都要陪伴长年卧床、抵抗力极差的丈夫住院八九次之多。江都市人民医院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感人画面:一个瘦弱的女人身上依伏着多公斤重的丈夫,喘着气,艰难地挪动于上下楼科室之间,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时地滚落下来。每看一次病,陈巧云都比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还要累。她习惯了在床上久躺后的丈夫心情郁闷,偶尔冲她发发无名火,她从不和他吵架,自己悄悄出门,等丈夫火气消了,再回来细心地照料……无数个日日夜夜,陈巧云一直这样默默地度过。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陈巧云是丈夫坚强地站立起来的生命支撑。一个失去双腿和一只手的残疾人重新站立起来谈何容易。陈巧云坚信:“只要我努力,只要绍田有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为了让丈夫尽快学会用假肢走路,她当起了丈夫走路的陪练员。春秋季节气温适中,是行走锻炼的最好时期,她帮助丈夫制订出锻炼计划。于是,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场景映入乡亲们的眼帘,镌刻在乡亲们的心里:
在家前屋后,在高低不平的乡村土路上,在麦浪起伏的田野间,陈巧云一大早就搀扶着丈夫训练走路。对丈夫来说,站立,并不十分困难,但用假肢走路却异常艰辛,假肢形似高跷,却比高跷难多了,高跷两条腿都是一样长,可是闫绍田的假肢是一长一短,长的到大腿根部,短的顶到膝盖,用力很难均匀。训练初始,丈夫70多公斤的体重全靠她支撑。由于两条残腿都使不上劲,别说走,就是让假肢动一下,也需要反复努力,有时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挪不了一寸,两人常常摔倒在一起。为了保护丈夫,她有时摔得鼻青脸肿。没有一声埋怨,没有丝毫泄气。她与丈夫一起总结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帮丈夫掌握残腿用巧劲发力带动假肢迈步的窍门,反复练习残腿和假肢的协调。
在每天的黄昏时刻,在漆黑一片的夜晚,在月明星稀的旷野,陈巧云又搀扶着丈夫走出家门,继续每天的训练日程。白天,陈巧云忙于上班,抽不出多少时间来陪丈夫练习走路,就利用晚上时间,再进行两个小时左右的行走锻炼。有时,陈巧云一手打着手电,一手扶着丈夫,帮助丈夫慢慢地挪动着。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了,再爬起来……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冰雪严冬,陈巧云没有一天放弃过,闫绍田也是没有一天放弃过……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时间长了,丈夫慢慢地由挪几小步变成挪几大步;由挪又变成了走,开始走几米,到后来的几十米、几百米;由大路上练习,到小路练习,再变成到田埂上练习;由依伏着人练变为搀扶着练,再变为后来的独自练。
是爱,给了闫绍田挑战人生的巨大力量;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磨砺出英雄的坚韧。这个曾经被医生“判”为终生以床为伴的伤残军人,从瘫痪在床,到装着假肢、拄着双拐走路,再到甩掉拐杖、自如行走,前后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如果说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话,那我的妻子陈巧云给了我第三次生命!”闫绍田常常欣慰地说。
丈夫行走问题解决了,但他日常生活中有些事还不能完全自理。自从在战场上负伤以后,闫绍田便再也不能去公共浴室洗澡了。每次洗澡,陈巧云总是小心翼翼地帮丈夫卸下假肢,用纤瘦的身体将丈夫挪到卫生间,洗擦结束后,再把丈夫背回房间进行按摩。冬天是这样,夏天也如此。尤其是夏天,每天都要洗澡,陈巧云把丈夫背来背去。每当看到丈夫一身清凉躺在床上休息,巧云虽然浑身汗如雨淋,但心里却非常惬意。随着丈夫对假肢使用频率的提高,损坏的几率也相应提高,为了不影响丈夫走路,陈巧云又琢磨起假肢维修的技术,每天晚上,不管多累,她都坚持清洗假肢,检查假肢有无损坏,遇有小问题,自己动手修理,有时到夜里一两点才能休息。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陈巧云是丈夫坚强地走向社会的力量源泉。在陈巧云的帮助之下,闫绍田不仅能够走路,而且开始一桩桩地学做家务活,扫地、拖地板、煮饭、烧菜,在他心里,就是不想让妻子受太多的累。同时,陈巧云还积极帮助丈夫回归社会。如今,闫绍田担任着江都市仙女镇东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还兴办了一个搬运公司,不仅解决了社区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年为社区增加1万多元的创收;如今,闫绍田积极关注国防事业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后应邀到学校、企业做了500多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报告;如今,闫绍田积极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在江苏省残疾人运动会上,闫绍田还荣获了射击比赛的铜牌、铁饼比赛的银牌;如今,闫绍田无论在社区工作,还是在社会上做公益事业,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勤勤恳恳工作,多次被评为江都市先进个人、江都市优秀共产党员。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儿子闫建军是陈巧云和丈夫心头的希望之光。陈巧云和丈夫为儿子取名建军,期望儿子将来也能为军队建设作贡献。日常生活中,母亲对父亲的悉心关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闫建军。儿子六岁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天放学,闫绍田开着残疾人车去接他,回家的路上不小心翻了车,父子俩摔倒在地。年幼的儿子赶紧爬起来,去扶爸爸,还关切地问爸爸伤着了没有?好在两人摔得都不算重,在路人的帮助下,父子俩重新扶起车回了家。儿子到家后第一件事是找了张创口贴给爸爸贴上。虽事隔多年,闫绍田回想起来仍感慨不已:是巧云的言传身教,才使得年幼的儿子知事明理,才使得家庭和睦和谐。
最让陈巧云和丈夫感到欣慰的是,儿子酷爱绘画,多次在全国、省、市书画比赛中获得大奖,还作为扬州市的代表赴英国伦敦参加书画比赛。,闫建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
俗话说,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陈巧云和闫绍田这对夫妻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这样的矛盾经常是缘于绍田对妻子的疼爱。陈巧云是个做什么事情都力求认真、完美的人,今年五一黄金周,她读大学的儿子回来了,巧云买了粽叶准备包粽子,也买了豆苗准备做饼,还准备给住在家里的侄子换洗床上用品,文化部门还要等她修改剧目脚本……事情太多了,她一件也不想落下。每天早晨,她都早早起来,把全家的早饭做好、盛好。见此情景,闫绍田“发火”了:你就不能睡个懒觉啊?早饭一定要做这么早吗?一定要在家吃吗?从丈夫所发的“火”中,陈巧云分明感受到丈夫对自己的关爱,她一句话也不争辩,默默地做着自己应做的事情。在这个家里,每次“口角”都很快结束,因为彼此都理解对方的一片心意。
爱是美的,享受着爱是甜蜜的。对于爱的美,认识得越具体深刻,追寻爱的勇气就会越坚定坦然。正如陈巧云所说:“爱的本身不图回报,爱是快乐的。”
在这淳朴的快乐当中,陈巧云一家感受着爱的幸福、爱的和谐、爱的永恒。
爱的升华
————军嫂这一称谓意味着真情服务,军嫂这一符号意味着赤诚奉献这是一名让社会称赞的军嫂。
作为一名军嫂,陈巧云怀着对军人的特殊情感,对国防事业的赤诚奉献,把对闫绍田的爱延伸到、扩展到、升华到众多双拥对象的身上。她以实际行动肩负起一名军嫂的崇高职责。多少年来,陈巧云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支持国防事业是我应尽的责任,服务军人是我永远的义务。”
长期照顾闫绍田的特殊经历,使得陈巧云在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千方百计为双拥对象排忧解难。无论是退伍战士,还是伤残军人或是“三老”对象,凡是来办事或来访的,陈巧云总是热情接待,先递上一杯热茶,耐心听他们讲述情况和要求,然后根据有关规定,能办理的马上就办,需要请示的及时汇报争取尽早办,如果遇到政策规定无法解决的,她总是耐心解释,使对方能够理解、谅解。
江都市每年有几百名退伍兵,接收安置报到的时间大都比较集中。每年这段时间,陈巧云和其他同志一道,总是满腔热忱地给每位退伍战士办好一项项手续。有时,一个上午涌来数十人报到,要工作到下午一点多钟才能吃上中饭,但他们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位退伍战士,使这些刚刚脱下军装的年轻人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忱。
对那些困难而又优秀的退伍兵,陈巧云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找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1999年底,原来是农村户口的退伍兵小蔡,报到时称自己是孤儿,按规定可以按城镇退伍兵待遇安置。陈巧云很快作了核实,可是情况有出入:小蔡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退伍后与祖母共同生活。陈巧云及时将这一事实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对照政策,小蔡无法作为孤儿安置。可是,陈巧云知道他确有很大的困难,怎么办?在这期间,小蔡的祖母又跌断了腿,真是雪上加霜。陈巧云十分同情小蔡的遭遇,于是请示领导,并及时与小蔡所在镇民政科联系,促成一次性给予补助1000多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后来,该镇还安排小蔡到农电站工作。
今年,去年退役的一位士兵被安置到江都某单位,但该单位提出只接收今年退役的士兵,不接收去年退役的士兵。陈巧云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协调,跑了六趟安置单位,打了无数次电话,终于说服该单位,使这位退役士兵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几年来,陈巧云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帮助了500多名退伍军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现役军人和社会接触不多,活动范围小,婚姻问题也成了难事,陈巧云处处留心,牵线搭桥,先后为多名现役军人找到了终身伴侣。
对优抚对象,陈巧云也是尽力相助。原永安镇优抚对象陈金龙,因脑中风瘫痪,还患有癫痫病,一直在江都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但仅依靠自己的生活定补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不得已,他来到市双拥办,向陈巧云求助。陈巧云看着病中的老人满口吐沫,忙拿出自己用的毛巾为老人擦脸。老人说,我这样的人连医院的护士见了都皱眉头,没想到民政干部一点都不嫌脏。第二天,陈巧云就向领导汇报老人的情况,争取到800元的救济款,自己也掏出200元钱,亲自送到了老人手中。
陈巧云认为,在部队服役的军人既需要物质上的慰问,更需要精神上的呵护。为此,她自己主动与社区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拥军活动,密切军民鱼水之情。端午节前,她牵头组织龙城社区的干部职工一起到某驻江部队,为战士们包粽子。今年2月份,她又在龙城社区组织了一支拥军服务队,带着饺皮、饺馅到军营和新集训的战士一起包饺子,鼓励他们安心服役,报效国家,战士们都把她当成自己的嫂子一样,见到她就感到格外亲切。
8月,一位为孙女上学犯愁的张奶奶,来到市双拥办请求帮忙。陈巧云了解到小姑娘的父母都是现役军人,且远在河南某炮兵部队工作,便答应她帮忙咨询。经过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张奶奶的孙女终于坐到了江都市实验小学的教室里。张奶奶激动地说:“我以前并不认识巧云,但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她是个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她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还帮我解决了难题。当我听说了她家庭的事情,更感到这个人了不起!”
陈巧云的第一学历是初中,可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能感觉到她身上散发出的知识女性的美。这么多年来,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她从来没有放松过学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先后取得了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前几年,家里新添了电脑,儿子很兴奋,陈巧云经常“抢”不过儿子,儿子说她字根不掌握有电脑也没有用。陈巧云就在衣服口袋里放了张字根表,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坐车的时候就在脑子里回想。一个月下来,字根表从这件衣服口袋换到那件衣服口袋,都快磨烂了。功夫不忘初心人,当儿子第一次听到她在键盘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时,崇拜地说:“老妈,我服了你了!”
多年来,陈巧云工作岗位几多变化,可是她干一行、爱一行,学中干、干中学,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得完美。,省下发“双拥”工作18条检查验收标准,陈巧云和同事们一起,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整理出对应18条标准的软件资料上百卷。后来,扬州市双拥办专门在江都召开现场会,推广软件资料规范化的做法。
身为扬州市人大代表,陈巧云总是不忘代表职责,一有时间就主动深入群众之中,征询有关改进双拥工作、关注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她提交的县(市、区)双拥办机构建设的提案,得到了扬州市编制委员会的重视。正是这份提案,现在整个扬州市的县(市、区)双拥办机构都列编定级,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双拥办工作近,陈巧云与广大服务对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新时期“军嫂”赢得了新的荣誉——“她是新时期最可爱的军嫂!”
爱的延伸
——一份感激的情让爱洒满社会,一颗感恩的心让生命充分燃烧这是一位懂得感恩的杰出女性。
作为一个伤残军人家庭,党和政府给予了他们许多的关爱。面对这份关爱,陈巧云总是用感激的情、感恩的心,用无限的爱、燃烧的生命,去传递着爱,去延伸着爱。多少年来,陈巧云总是动情地说:“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回报社会。”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闫绍田这位特等伤残军人。
党和政府也一直对陈巧云情系国防、情洒伤残军人这种无私的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对他们一家给予多方面的照顾。1987年,他们从农村迁居到江都城区落户;后来,安排他们两个人到居委会工作;1997年底,陈巧云又被调到江都市双拥办工作;去年底,陈巧云被任命为江都市双拥办副主任。
面对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陈巧云总是怀着一颗感谢之情、感恩之心,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尽力播散爱心。
1991年,组织上把陈巧云调到江都镇东园小区工作。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卫生、征兵、民事调解等项工作,具体而繁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陈巧云与小区其他干部一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基础工作之中。
东园小区当时没有围墙,盗窃案件频频发生。严重时,一户被盗了4辆自行车,群众迫切渴望加强治安工作。综合治理部门人员经过现场调查,认为该小区必须建围墙、车库,才能确保安全。可是,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建围墙需10多万元资金。小区内有10多家单位的职工,另外还有200多户零星散户。为了群众人身财产的安全,陈巧云和同事们分头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宣传发动,争取资金。对于零星住户,他们一家一家地上门耐心做工作,讲案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住户“花钱买平安”。一些住户对事情不理解,甚至少数不明事理的居民还羞辱他们。但为了工作,陈巧云不计个人得失,宽容大度,毫无怨言。陈巧云与同事们的真诚感动了小区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终于凑齐了资金。可是等到施工时,又发现一处化粪池需要动迁,但费用不能再让居民承担,陈巧云又找到小区原建设单位寻求帮助。那几天,她左脚一根指头不慎骨折,脚上绑着石膏,穿着拖鞋一瘸一拐地走路,先后上门10多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对方,化粪池问题顺利解决,为50多户居民落实了修建车库的地皮……
做好调解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陈巧云对调解工作总是满腔热情,并练就了一套过硬扎实的基本功。经她调解后的矛盾双方总是“一个欢喜两个笑”。那是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夜,一户居民因楼下邻居建厢房影响到自家安全,夫妻俩意见不一,吵得不可开交,做丈夫的没有办法,只好来向陈巧云求援,陈巧云二话没说,就顶风冒雪出了门。一到那户人家,只见妻子还坐在地上哭闹,鼻孔里在流血,陈巧云连忙上前将她扶起来,又用热毛巾为她擦脸。等她情绪稳定后,陈巧云便娓娓讲起“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劝说工作一直做到深夜12点钟,女主人终于露出了笑容。经过调解协商,楼下那户居民为这家落实了安全防范设施,消除了安全隐患,两户居民又重归于好。
在东园小区,周百川夫妇年逾八旬,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多有不便。陈巧云知道后,每月坚持到二老家中走访两三次,帮助老人买米和一些其他生活必需品,替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消解老人寂寞。后来周老太去世,她又积极帮助料理后事。陈巧云把二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被社区居民传为佳话。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除了闫建军,陈巧云夫妇还有着几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孩子——
“今天是母亲节,睡在床上,闻着白天晒过的被子上散发的清香味,我心中温暖如春。我多想和建军一样,送你一枝康乃馨,叫你一声妈妈啊!”这是几年前,陈巧云在帮寄居在家中的小李同学整理床铺时,无意中发现的孩子日记中的话。小李是儿子建军高中时的同学,家在农村,父母身体不好,经济很困难,有时连买青菜汤的钱都舍不得花。受父母影响,待人热情的建军想帮帮他。陈巧云得知后十分同情,虽然当时住房仅有50平方米,可陈巧云还是主动将小李接到了家里住宿,并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致的照顾,起早做饭,带晚洗衣服,视如己出。小李住在这里近两年时间,陈巧云没有收过一分钱。一次,孩子从乡下带来的40个鸡蛋,她觉得那是孩子父母的一片心意,便收了下来。如今,小李已经在徐州建筑学院就读,每次放假回乡的第一站,都是来到城区“陈巧云妈妈”的家。
陈巧云的爱激励着闫绍田努力工作,闫绍田的行动也感动着妻子,夫妻间相互砥砺,共同服务于社会。22年短暂而漫长,22年奉献并快乐。
挑战世俗、挑战困难、挑战不幸。陈巧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演绎着爱的传奇,编织着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陈巧云,一位平凡的女性,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杰出的军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