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查
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
为了加大新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日,县人事局组织专班深入各乡镇和相关涉农单位,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作为山区农业大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上下紧贴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经济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紧紧抓住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等环节,初步建立了整体联动、选育结合、政策激励的农村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建设新农村人才队伍,他们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较有成效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14924名,占农村人口的3.3%,占农村从业人员的8.2%。其中,乡镇机关人才783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92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4805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247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197人,分别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数的5.2%、6%、32.2%、15.1%和41.5%。
在8727名农村基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中,从学历上看:本科239人,大专以上2181人,中专2818人,高中及以下3489人,分别占2.7%、25%、32.3%和40%;从职称上看:高级68人,中级2020人,初级3135人,分别占0.8%、23.1%、和35.9%;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2716人,31至40岁2600人,41至55岁3086人,55岁以上325人,分别占31.1%、29.8%、35.4%和3.7%。
在6197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中,从学历上看:中专以上1277人,高中1636人,初中及以下3284人,分别占20.6%、26.4%和53%;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4338人,41岁以上1859人,分别占70%和30%;从行业分布上看:种植类552人,养殖类254人,打工类2138人,加工类469人,建筑建材类507人,营销类1813人,其他464人。已表彰命名各级各类农村实用技术拔尖人才62名,其中:省级4名、市级28名、县级30名。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全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总人口和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3.3%和8.2%。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领军人才的数量就更少,远远适应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3%左右,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总数的27.7%,高、中级职称人员分别仅占0.8%和21.3%,加之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分布不平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多集中在经济较强的乡镇,交通便利的城区,偏远地区农村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少;在705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事业单位占68.1%,且教育卫生系统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58.5%,企业一线人员仅占31.9%。
四是人才外流严重。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一般都不甘心留在农村。同时,绝大多有所专长的农村人才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
(二)存在问题原因
1、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模效益不明显。
农村实用人才出自农村,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尽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掌握了一技之长,但他们很多人除了想到用自己技能来满足温饱外,很少会看到自己技能潜在的市场效益,更不言其特殊能力的充分发挥。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滞后”:一是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改革的意识,习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思想解放力度不够,无远大理想和追求,沉浸于“小富即安、满于现状、固步自封”的状况;二是致富方法滞后于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不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只图眼前,不求发展。三是道德法律意识滞后于经济发展。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自制能力不强,不仅不能为确定的“领头雁”鼓劲撑腰,反而不时暴露出“怕自己穷,怕别人富”的阴暗心态,打击了农村基层人才带头致富带动一方致富的热情和信心。
2、受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环境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显得较低。
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长和技能大多是在后天的劳动实践中学习或摸索出来的。一方面有特有的乡土气息,另一方面因缺乏牢固的科学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培训而显得底气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够”:一是培训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培训网络功能不全,科技培训基地未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二是培训突出重点不够。农民在筛选致富项目,把握致富信息上目标不准、方向不明、手足无措,要加大对农村各类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他们发挥典型引导、示范推动、整体联动作用;三是培养方式和方法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结构参差不齐,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注重了理论培训,忽视了实践操作培训;注重了普通号召,忽视了因势利导;注重了项目开发,典型引路显得不力,造成农村基层人才后继乏人的状况。
3、受农村落后的发展环境制约,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够。
农村实用人才的价值在于他们有科技和市场头脑、发展眼光、致富专长,但落后的发展环境制约其能力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首先受交通、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影响,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缺乏主心骨。其次受资金、设备的影响,追求的事业成了无翅之鸟、无水之舟。再者,受技术信息的影响,他们生产的产品很难走出市场,走向社会。如农村的剪纸、烧窑、编织等民间艺人很多,却未集中优势创品牌走出本地,走向广阔市场。
4、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进程缓慢。
现阶段,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来看尚处于尝试性开发的起步阶段。随着新时期农村“打工热潮”的出现,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纷纷闯入大中型城市创业,使农村这个大市场人去楼空,人才匮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税费过重、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自生自灭。五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农村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在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快“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目标的实施,全面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要采取不同形式,从多方面入手,广泛宣传,不断提高人们对开发、利用实用人才重要意义的认识。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乡镇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三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是要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和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改革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二是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必须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三)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农村实用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并通过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参加乡镇、村委重点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使农村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一是要支持实用人才兴办企业。大胆启用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厂长、经理兴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经营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上去,直接创造效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富一方人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