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 正文

做好妇女儿童工委办公室工作的思考

学习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16/12/29

做好妇女儿童工委办公室工作的思考

关于做好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她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为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深刻表明:广大妇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才能平等享有发展成果,不断实现自身的进步;只有动员妇女这支伟大力量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变成现实。为此义县妇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牢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引导、服务妇女群众,把最大限度的激发妇女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作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广大妇女致富能力,实现增收致富为目的,为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义县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现状
义县,位于市北部,东依医巫吕山与北镇市接壤,南与凌海市、西与北票市、北与阜新市彼连,幅员248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人口约44万。义县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降水量很少,地貌特征“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仅有109万亩,4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37、2万,其中女性人口约17万,占总人口45%。18至50岁的农村劳动力总人口15万,女性劳动力7、5万,占农村总劳动力人口的50%,是典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义县各级妇联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动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物质基础为目的,以“增收致富项目进家庭”“农业科技进家庭”活动为载体,立足县情,抢抓机遇,求真务实,打造我县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特色工作品牌,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目前义县农村妇女劳动力中,从事种养殖业4、5万人,占60%;从事二三产业的2、2万人,占30%;外出务工经商的8000千人,占10%;农村妇女已成为义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义县妇联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是:
(一)立足县情,挖掘“龙头”,树立“品”之魂。
“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是针对我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各有千秋的经济建设格局及龙头企业少,产业链短,农民致富能力低等情况而确立的工作特色品牌。针对此,县妇联在各乡镇、各村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村妇女致富现状,挖掘各乡镇、村“品”与“业”的龙头,全方位考察了这些龙头企业的运行状况经营规模、潜在能量以及在乡与村中是否有“龙头”效应。通过上下联动,很快各乡镇与村庄便纷纷确立本乡镇的“品”、各村落的“业”之“龙头”产业,为最终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工作品牌奠定了基础。如:张家堡乡以大实公司为龙头,牵动全乡裸地菜的生产,现以形成7—8个种植基地,为全乡创年利润200多万元。龙头主要以各乡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加工业以及各种好典型所从事的行业。城关乡以棚菜生产为龙头企业,现已拥有“红馨乡”的品牌,他们以棚菜立足走出义县,打入全国市场。高台子镇以养牛为龙头企业,带动全乡妇女发展养牛事业i九道岭镇以高科技大棚、七里河以花生加工厂、大定堡乡以养殖兰狐、牛为龙头企业等等。白庙子乡以刘玉芹的手工艺品加工为龙头企业,已带动10多个村(共15个村)300多户妇女在家从事此工作,产品远销沈阳、大连还出口到日本,年利润达万元。各乡镇、村纷纷确立自己本乡村上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典型为龙头,不断拓展逐步壮大一乡一地的致富规模,形成自己特色,从而为我县“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品牌打造树立产业灵魂支柱。
(二)新型组织,延长链条,广纳“品”之众。
“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之龙头产业确立之后,为使其真正发挥带头、示范、引领作用,纷纷成立以“龙头”为主的新型经济组织,如农研会、农协会、致富小组、合作组织等等。这些小而精、多而实的组织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作用,广纳“品”之众,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实用技术培训,扶持“品之众”上项目,延长龙头企业的链条,加大辐射力量。如白庙子乡的北方节水花木厂总经理王凤芹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项目,扩展经营范围,已由原来的经销绿化花草到开始承包整体绿化工程,还成立了北方植物研究所来为本乡花卉产业服务。九道岭兔业有限公司不仅发展本乡妇女为养户,现已扩展到邻居乡镇8个,养户达到了上千户;稍户营子养猪协会共有会员620多,年出栏在百头猪以上的就有230户。我县各乡镇已有各种新型的经济组织420个,开展各种乡级培训2300次,村级及新型经济组织的陪训无数,通过新型合作组织坚持整乡整村推进致富项目的形式,从而使全县80%妇女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为形成品与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大势宣传,竭诚服务,提升“品”之位。
为使“品”与“业”更具规模,更有竞争力、凝聚力,与时俱进,实现新的增长点。我县妇联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妇代会的作用,大势宣传,竭诚服务,提升“品”之位。冬季我们通过赶大集的形式,在农村开展科普之冬大型宣传活动。宣传中有板,有广播,有宣传单万余份,还有宣传车流动宣传,有农业技术专家现场咨询服务。各级组织充分利用网络,设立网站为广大妇女提供致富信息,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妇女典型提供技术服务、宣传服务、信息服务。如稍户营子镇的吴树华开通了自家的“三八”热线,勤学苦读,为广大妇女解致富难题。全县已有各类网上致富典型近百名,带动大批妇女网上科技致富。还在全县开展了扶贫帮困“1111”工程,县乡级妇联干部,各类妇女典型,村妇代会主任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委会主任每人帮助一名贫困妇女,通过提供信息和资金和项目等方式帮助其脱贫致富。
各级妇联组织大造声势,大势宣传极力营造一个科技致富环境,让姐妹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均为科技致富知识、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如各乡镇的每月一期的致富专刊,乡镇大集上的科普之冬的广播、宣传板、宣传单、流动宣传车。并于每年的“三八节”都召开大型的表彰大会,对各类致富典型以及为妇女增收致富服务的基层妇联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致富的劲头。于06和连续开展了“好媳妇”和“巾帼英豪”上电视大家评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妇女参与评选的积极性,并在妇女中树立了人人评、人人学、人人做的意识,为广大妇女姐妹增收致富树立了榜样。
“双学双比”协调小组成员如农广校,科技局、科协、农村信用社等组建科技服务队长年行走在千家万户,把技术、小额资金送上门。如为城关乡、聚粮屯乡等妇女提供黑花生种植等技术。城关乡的肉食品加工女典型急需一笔钱发展壮大工厂,为此,我县妇联通过多次与市妇联协商,为她申请到无息贷款2万元,及时的为她解决了难题。全县每年为广大妇女发放小额贷款1000多户,发放金额为15000多元,为许多渴望致富但无资金的妇女姐妹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使我县农村的“品”与“业”内容更丰富,我们认真研究了我县的实情及发展潜力,为农村妇女寻找新商机,搭建致富平台。如我县“农业富县”发展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培养公司+基地+农户典型,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挖掘、宣传养殖业典型,鼓励她们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鼓励带动广大妇女搞好经济作物调优农产品结构,进而带动村、镇致富的步伐。这些精神的及时宣传到户,使广大妇女增强了上项目,搞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为她们提供了致富的商机。同时也丰富了“品”与“业”的内容,延长了“品”与“业”的链条,提升了“品”与“业”的档次。
(四)城乡统筹,外输内转,开拓“品”之途。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因为逐渐实现半机械化耕种,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为此,我县妇联把促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点工程来抓,着力搭建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开拓“品”之途。一年来,我们通过广集务工信息,成立富余劳动力服务站,搭建雇务桥梁。通过走访、外出考察、网上信息等形式,与沈阳纺织厂、大连好阿姨、北京阳光职业技能学校等20多家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共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000多人,其中家政服务员300人,沈纺260人,男女保安70多人,餐饮服务160多人。开始县妇联又与县劳动局、农发局联合举办了农村妇女,城内下岗女工再就业培训班,培训人员300人,接受电脑、美容美发、面点制作、按摩师、月嫂及家政服务培训,实实在在提高这些妇女创业与就业的能力,达到了引导农村妇女迈出家门闯市场,跨出农业求发展,走出农村求致富的目的。
二、义县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农村妇女思想观念滞后,整体素质偏低。
通过调查,义县大多数农村妇女思想不够解放,小农意识较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创业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愿意离家外出就业创业;同时义县5万农村女性富余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6万人,占总数的9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605人,只占总数的5.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在农业现代生产中的作为。
(二)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存在“三大瓶颈”。
一是创业资金短缺。尽管近年来义县妇联积极协调,在农村信贷中增设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解决了部分女能手创业资金不足的困难,但对于广大农村妇女的需求仍是杯水车薪,资金匮乏是农村妇女参与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二是创业盲目。由于信息渠道闭塞,农村妇女在项目选择上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造成品种单一,销售困难,阻碍了农村妇女实现致富。三是部分“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较-。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较短,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大力推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三)村级妇女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力和引领力已难以适应和谐社会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据调查,我县还有村妇代会主任兼任村计生和妇幼保健员,而且部分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工作精力不够,“双带”作用发挥不明显。同时,女党员及妇女干部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全县农村女党员只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0%,而且80%以上已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甚至个别行政村至今没有一个女党员。
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农村妇女作用的若干思考
农村妇女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从义县农村妇女参与和谐社会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我国要解决好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农村妇女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进一步发挥生力军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按照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培育新型女农民、广泛参与农业新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
(一)培训促动——大力实施培育新型女农民工程。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要着眼解决农村妇女思想观念滞后、整体素质偏低的现实问题,从义县情况看,应努力实施好“三大培训工程”,为妇女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证。一是双向培养工程。把百名全县区、乡镇、村基层妇女干部培养成增收致富带头人;把农村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女企业家等经济领域的带头人,培养成为新农村妇女干部。二是人才交流培训工程。坚持围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开展女企业家结对女村官、“巾帼文明示范岗百岗结百村”、“岗员献爱心”等活动,实施技术培训、就业帮扶、项目推动、组织协作、区域合作等项目,推动女企业家、城市妇委会、巾帼文明示范岗与村妇代会、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社结对子,实现百个城乡妇女组织结对共发展。三是“农家女新技术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阵地的作用,重点加大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基地牵动——大力实施广泛参与农业新发展工程。
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以发展经济和提高农村妇女收入为根本,围绕义县农业结构调整,通过争取政策、提供信息、协调资金、典型扶持带动等措施,组织妇女领办、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份额大的农业科技项目,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益。为此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打造“妇”字号品牌。组织农村妇女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养殖等优势产业,实现增值增效;鼓励妇女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立一批集科研、营销、示范为一体的“妇”字号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基地。
(三)合作联动——大力实施新型合作组织产业化工程。
为引领妇女进入产业化链条,培养组建各类新型合作组织,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培养女龙头企业带头人、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和女农民技术员组建各类致富农研会、协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形成“妇联帮协会、协会扶能手、能手带妇女”格局,发挥她们规模带动、科技示范、市场先导、技术指导的作用,引导农村妇女投身到更大、更广泛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之中,促进农村妇女新发展。二是实施妇代会+协会对接,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能手+农户”的模式,推广“妇联+协会”、“女能人+协会”等工作形式,将妇女组织的功能与农户利益紧密地联系进来,带动农户发展项目,引导农村妇女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使她们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真正撑起“半边天”。三是加强协作引导,促进妇女劳动力转移。借助政府部门的资源,依托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及妇女教育培训阵地,为妇女提供技术、信息和岗位,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发动农村妇女立足特色经济和旅游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来料加工”等项目产业,由务农转向务工经商,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妇女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妇联人不懈努力的目标,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物质基础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定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妇女工作的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共创和谐这个当代最强音,团结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共同增收致富,共促社会稳定,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市妇联)
做好妇女儿童工委办公室工作的思考》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