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委书记对村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党委书记对村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村干部是村一级组织负责人的综合性概念,他包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及依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选产生的村党支部成员。村干部并没有被纳入到国家正常政府官员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干部不改变农民身份,因此,他们不是“官”。但是,村干部队伍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靠力量,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管理村级事务的重任。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村干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先锋力量,是促进其它经济政策深入农村的有效中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运用职业化教育管理的方式,加快村干部职业化的进程,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村干部队伍是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实行村干部职业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完备的地方,这就需要积极引导、逐步完善,而不能求全责备,因噎废食。分析村干部职业化的成因、作用和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实行村干部职业化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税费改革、行政村区划调整和村干部精简后,村域规模变大,村干部人数减少,工作任务相对加重,而由于忽视村干部这个“冷门行业”,认为村干部是农民,不好管,村干部收入低,不能管等思想观念作祟,导致一些群众办事找不到村干部,村里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出现激化、恶化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基层工作效率,改进党群关系,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加快职业化进程势在必行。
思考二:实行村干部职业化,要科学准确定位村干部,增强职业意识。传统意义上“官”“民”联体的村干部,不属“国家干部”范畴,面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的新形势,应重新认识和定位村干部。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看待村干部的工作性质,充分认识村干部在基层一线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干部在任期间,可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给村干部一个“名份”,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进步,生活上悉心体贴,事业上热心支持,待遇上积极落实,不断提升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同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引导、激励和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职业感,找准人生坐标,淡漠名利,乐于奉献,把农村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思考三:实行村干部职业化,要改革村干部管理机制,规范职业行为。一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县、乡(镇、街道)一级要加强对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系统培训,乡镇要以党校、成人教育学校教为阵地,分期分批举办政策理论、实用技术、工作艺术等专题培训,每名村干部每年接受培训不少于两次。同时,要注重村干部学历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主动积极提高自己学历的村干部,要在工资边准上有所反映;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以岗位订目标,凭实绩取报酬,用“有情领导,无情管理”来规范和制约村干部的工作行为;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实行村资乡管,建立“基本工资+考核工资+奖励工资”的结构工资制,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四是强化考勤考核机制。合理确定村干部工作日,建立村干部值班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工作汇报讲评制、述职评鉴制,做到日签到,周讲评,月考核,季评议,年终综合评定考核等次,考勤考核结果与工资报酬挂钩,作为评先奖优的主要依据;五是完善村干部“进出”机制。要敞开“进口”,推行党员群众举荐制,大力培养后备干部,防止“断流”、“竭源”。要打破区域、资历、人员性质界限,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不拘一格用人才”。推行村党支部“双票制”,村委会“直选制”,把村干部的遴选权交给群众。要畅通“出口”,对工作不力,业绩平平,不思进取者,实行末位淘汰,按规依法“清退”,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绩效卓越者,“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思考四:实行村干部职业化,要创新村干部管理方式,提高职业效能。一是由松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要打破“家庭为主、工作为辅”的传统模式,用“有形的结果”检查“无形的行为”,注重分与合的有机结合;二是由粗放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要突破“职责不明、责任不清、要求不高”的运行体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减少行政干预,渗透制度约束;三是由模糊型管理向目标型管理转变。改变一事一布置的工作方法,推行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过得去”为“争一流”,给村干部工作创新的空间,不断激活村干部个体潜力。
思考五:实行村干部职业化,要致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村干部安心本职提供保障。村干部的吸引力,在政治荣誉的前提下,必要的经济待遇也必不可少。这就需要从所在地资源优势、产业特色等方面出发,创办村级企业,增加集体收入。适当增加村干部的待遇,以养老保险等形式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