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着重培养年轻群体文化第3页
今天只剩下了1/3了,也就是有300多家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所兼并。这说明企业即使进入了500强,也有破产的可能,这就是成功也会成为失败之母。第二个数字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和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九)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谁大谁小,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
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特别是ci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民族风格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解决ci设计中国化问题要反对繁琐化,反对脱离实际,反对罗列堆积,反对照搬照套,反对故弄玄虚。解决ci设计中轮问题要坚持五个原则,这就是:坚持好识好记好用的原则,支持国情化的原则,坚持民族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多样化的原则。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ci设计还要有五个结合,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市场开拓有机结合,与实现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展望21世纪,市场竞争正在出现许多新态势。企业模式在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也在创新。如网络经济与网络企业文化问题,企业孵化器与孵化器文化问题等等,还有待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要倾听实践的呼声,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新判断。让我们共同为此而努力。
第二章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实际是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等多方面因素组成,而企业形象则依托这些因素特别是文化力的作用形成了形象竞争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构成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
一、企业形象及其构成
(一)企业形象概念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产品、行为、员工素质、厂容厂貌及专用标记的总体印象和客观评价。其本质上是企业整体素质的表现。
企业形象又是内在精神和外在显现的有机整体。其外在显现是企业形象的物质表现形态,如企业标识、厂容厂貌、员工构成、技术装备、产品造型等。其内在精神则是由物质运动形态所造成的观念形态和精神力量,如厂容厂貌所体现的企业风格、企业目标;员工的构成和举止反映的员工素质和精神风貌;企业产品所折射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信誉度;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公关策略、竞争风范;企业经营管理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企业标志和广告所代表的企业特征、气质等。这种内在精神和外在显现的综合印象,就是企业形象。
(二)企业形象的构成
企业形象是由许多要素形象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形象主要是:
1.产品形象。产品形象是产品的名称、造型、包装、质量、价格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2.员工形象。员工形象即企业成员的整体形象,其中包括管理者形象和职工形象。
3.环境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的名称、标志、标准字、专用色、厂容厂貌、生产设备、物质文化生活设施、自然环境等在企业成员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4.管理形象。管理形象包括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及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及管理方法、手段的先进性等。
5.营销形象。营销形象包括企业的经营业绩、经营战略、营销策略和方式的领先程度;企业信誉度、企业交道增值度和回报社会的信誉度。
6.服务形象。服务形象是企业及其员工在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和技术服务过程中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7.文化形象。文化形象由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包括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独具特点的企业精神;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员工办好企业;营造团结和睦、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良好风气等。它对内具有激励、凝聚作用,对外具有感召作用,它是企业的文化魅力。
8.发展形象。发展形象包括企业的改革力度和转轨建制成效;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应变能力;企业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及其使用等。
二、企业形象战略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的基础
1.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1)提供理论指导。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理论,它必然对企业形象战略这一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企业识别系统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确立和实施,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注入精神动力。企业文化强调价值观等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人的作用,重视人的思想感情及人的个性和价值。它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形式形成企业的群体意识,发挥整体优势,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
(3)奠定思想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好,就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反映企业个性的企业理念准备了条件。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助于改变落后观念,形成现代经营观念。
3.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提供了组织管理保证。
4.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营造了氛围条件。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等功能,能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为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亲切友善,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能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自觉把企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并团结一心为之奋斗。其次,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与职工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再次,企业文化强调通过各种文化仪式寓教于乐,以引导企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5.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开发了传播资源和提供了文化载体。
(二)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传播了企业文化
(1)企业形象战略的各种应用要素都以不同形式传播着企业文化。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是要运用一切传播媒介对内对外广泛地宣传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3)良好的企业形象本身就起着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
首先,市场国际化和企业竞争高层次——形象竞争的严峻形势,使企业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势在必行。其次,从企业理念的确立到形成群体再到表现于行为止,从视觉识别的设计到传播,都要进行大量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再次,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要求全员参与,这有利于营造“大家庭氛围”和培养团体精神,而这种效果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
(2)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必然使企业形象得到升华,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又会反作用于企业,使其更加重视其形象的基础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约束,这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形象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在企业形象竞争中所产生的影响正日益扩大,要使企业形象升华也必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良好,企业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必然上升。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为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奠定了基础,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
第二节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
一、企业经营绩效的本质
企业经营绩效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所消耗和占用的物质和劳动资源,能获得的社会效用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着社会效用总和的大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互为越好,可使社会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社会效益制约或最终决定着企业效益的生成和提高。因此社会效用的显著特点应是对整个社会效益重视和讲求的程度。社会效用是一种泛区域的效益。它因一个国家或一种社会制度及政治****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经济形态下社会效益的不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度和力度,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体现出的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企业领导层与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容易达成共识,在企业经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企业目标的一致认同,从而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惠普公司通过确立“企业发展资金以自筹为主,提倡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一种注重顾客、股东、公司员工的利益要求,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内部提倡人人平等与人人尊重的企业文化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成果管理,提倡温和变革,不轻易解雇员工,也不盲目扩张规模,坚持宽松的、自由的办公环境,努力培育公开、透明、民主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这种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了飞速发展,公司在50-60年代纯收入增加了107倍,投资回报率高达15%,
二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一种优质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规范的管理制度,领导层的先进管理理念,员工的科学行为方式等等,从而实现企业运作的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如柯达公司通过推行“柯达建议制度”的新型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出了不凡的经营业绩,并通过这种建议制度总结出了企业科学管理的七个要素,即人事、资金、方法、机器、材料、市场、精神,通过这种管理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是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出优秀的企业品牌,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而吸引更大范围内资源的聚合,企业得以滚动式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如戴姆勒-奔驰公司正是通过其品质管理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