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常用范文 > 学习材料 > 正文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3/1/12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第2页

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都日益密切。如,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等等。作为新世纪培养出来的人才,理应了解这些内容的联系,而不能只满足于学到一些孤立的知识。

五、在教学空间上,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扩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育教学空间上往往是封闭的,只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种状况与“课改”精神是格格不入的。“课改”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或活动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继承和发展。为此,实施“课改”,在教学空间上必须向广度拓展,实行开放式教学,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不仅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而且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探讨现实问题。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还安排了“活动课”,书后另外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

六、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由侧重“教”向侧重“学”转变

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上经常侧重于“教”。尽管近年来大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总要同时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主导”功夫是依靠日积月累得来的,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许多老师恰恰在这个方面相当欠缺火候,只能“满堂灌”。控制不了课堂纪律,必然导致学生的“满堂语”、“满堂**”;就算个别老师靠着“师道尊严”能维持秩序,也只能突显“教师中心”作用,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

七、在教学方法上,应由“验证”教学向“探索”教学转变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必须改变传统的“验证”教学方法,有意识地采用“发现探索”教学方法。传统的“验证”教学在课堂上的做法是:把已知的结论摆出来,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想方设法地去论证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记住结论,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探索”教学的做法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经过复杂的思维活动和研究活动去探求知识,得到结论。这是从已有知识出发,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推动我国大力倡导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四、尽快树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世纪的教师要由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风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真正体现教师由“演员”向“导演”方向转变,学生由“观众”向“演员”方向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兼顾学科体系、少年儿童经验和社会需求三者,指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第三,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第四,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开放式的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经常以自己的“要有一桶水,才能倒满学生的一碗水”的观念,时刻鞭策我们历代教育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加强学习;而新教材对以上观点赋予了新的含义,要求教师始终“要有一桶活水,才能满足学生一碗活水的需求”。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扬教育者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而新课程对此提出质疑,教育者不能再象蜡烛一样把自己燃烧尽,挤尽最后一点知识教给学生,要求改变“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学习方式为“不断充电”的终身学习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容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到《愚公移山》这节课,老师提出:“我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而学生提出了质疑:“愚公破坏了环境?”有的说:“为什么愚公不举家搬迁呢,又省力又不费时间?”等等。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发展了,这是好现象。新教材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加强学习,扩大自己知识面,学习相邻学科知识的同时,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基本功,如朗读、板书、绘画等外,还要培养以下新的技能:

1.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环境,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2.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承认学科体系的作用和魅力,克服学科本位论的倾向,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明确学科教材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教材设计需要更多地研究学科教材规律和适应各学科的普遍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教材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3.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为作为教育工具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进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引起了教学方式的革新。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给予学生的是静态的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给予学生动态的交互的信息。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

(三)新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的教育氛围

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主动权、班级活动主动权、创造主动权和精神主动权还给学生。往往我们的教育者“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新课程要求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全体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通过开放、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为学生创造意识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雏鹰行动”,把活动的主动权、管理权都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态度积极还是消极?学习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弱?这一切我们都必须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